目前分類:德育 (2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老夫人體恤僕婢,冬天清晨自做熱粥令僕婢暖身。】

 

楊誠齋夫人氏,年七十餘。

寒月,黎明即起,詣廚作粥,令奴婢遍飲,然後使之服役。

其子東山啟曰:「天寒,何自苦如此?」

夫人曰:「奴婢亦人子也。清晨寒冷,須使腹中有火氣,乃堪服役。」

 

生四子三女,悉自乳。曰:「飢人子以哺吾子,是何心哉?」

 

三子皆登第。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寬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軾非富,仍捨財助陌生人,家道昌盛;劉徹富裕,卻不助弟,永不及第。】

 

劉徹家境頗饒,學亦有聲,然累試不第。

 

同邑朱軾,家貧,教學於里中

歲末得束脩歸,途遇一田夫為官械繫而悲泣。

問其故。

曰:「貸青苗錢,無力償耳。」

遂以束脩依數納官,其人得釋。

 

時,以前程禱於神

夢神告曰:「汝有微祿,奈德虧,不可得矣!」

問所虧。

神曰:「爾弟負官錢,汝坐視不助,弟幾致死,非虧德乎?」

曰:「弟自不肖,我復何罪?」

神曰:「行路之人,見且不忍,爾乃同根,何不動心?汝不知朱軾代納青苗事耶?即將獲陰德之報矣!」

覺,訪,果有此事,惘然自失。

 

生三子皆顯,而終身不第。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和睦》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文勸人勿造口業,因而老得功名。】

 

嘉興府 某庠生,喜隱惡揚善。

遇子弟親友談笑閨門事,便正色怒。

因作《口業》戒文,垂訓後學。

 

萬曆年間,年邁無科學。

門生多應試者,強邀之同入省。

偶出犯布政鉞,因命題試文,大受知賞。

為咨學憲,得與棘闈。

榜發前一夕,夢其父曰:「前月有一士該中,為奸室女,除名。文昌奏汝作《口業》文,勸戒後進,請以汝名補之。來春還登甲榜,務益積德,以報天恩。」

果聯捷。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勸化》)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文莊宰相退休,兒子要選官,也不寫薦函。】

 

羅文莊泰和人,兄弟叔姪相繼登朝為官。

公常謂子弟曰:「勢位非一家物,須要看得破。」後以宰相歸養。

 

一日,次子將進京謁選,向公乞書貽主事者,盼仕南方,以利返家省親。

公曰:「數字不足惜,若書,有負『義、命』二字耳!平生訓汝謂何,而有是言?」竟不與書。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慈教》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在做,天在看,有無孝順,老天都知道。】

 

庾子輿父卒官巴西子輿奉喪歸。

秋水方壯,灩澦岡微露水面,瞿塘之流,尤為湍悍,天又將雨,舟人大恐。

子輿仰天痛哭,一慟未終,而水勢頓減二十餘丈。

舟甫過險,水復如初矣。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孝順》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治好朱文公的腳疾,贈詩讚揚,但不久又發病了,就想討回詩,因為怕人誤解。】

 

朱文公嘗患足疾,有道人為針灸,旋覺輕便。

公喜,贈以詩曰:

「幾載相扶藉瘦笻,一針還覺有奇功;

 出門放杖兒童笑,不似從前勃窣翁。」

 

數日後,足疾大作,追尋道人,莫知所往。

公歎曰:「非欲罪彼,但索前詩,恐持此誤人耳!」

 

是夜夢神曰:「公一念動天矣!」足疾旋癒。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存心》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密送賄賂,鄭曉密還其人。】

 

鄭曉為文選時,里中士宦有餽金飾者,置飾筐中,上覆以茗。

公直謂茗也,受之。

入夫人手,撥茗見金飾,語公。

公不動聲色,整理其茗,覆筐如初。

出召其人,謂曰:「吾初以家適乏茗,故拜君惠。頃入內詢,家尚有餘茗,心謝尊意矣!」

授之,令持歸。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性行》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高價購屋,看似吃虧,但杜絕後患,才是真占便宜。】

 

東海 翁,以小家致富,欲擇居於城中。

有人言某房,眾已出價七百金,將售。

翁閱房,竟出價千金。

子弟以為言,翁曰:

「非爾所知也。

 吾儕小人,屋主違眾而售我,不稍溢,何以塞眾口?

 且欲未饜者,爭端未息。

 吾以千金獲七百之產,屋主之望已盈;

 而他人亦無利於吾屋,從此為氏世業無患矣!」

 

已而,他居多以虧價求貼或轉贖,往往成訟,唯氏安然。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交財》略釋)

 

凡寬厚者,不占便宜;占便宜者,不寬厚。

所行殊路,宜畢世而不相謀矣!

 

此則步步為己便宜地也,而其法只是用一寬厚。

知寬厚為占便宜,乃善占便宜者。

知占便宜之在寬厚,即不疑於寬厚矣!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邵道貪污又極力杖行,死前皮肉爛裂而死。】

 

池州 邵道,任郡小吏。

索民財物,滿意則喜,否則拳毆之。

官命行杖,極力施刑;斃其杖下者,不可勝數。

 

後得怪病,手足窘束,遍體腫裂如板痕,片片爛下,痛不可言。

末至皮肉俱盡,餘骨在床,方絕。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救濟》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陶淵明為了照顧兒子的生活,特派一佣人;但此人也是人子,又有誰照顧他呢?將心比心,所以先叮囑其子要善待佣人。】

 

陶淵明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

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遺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寬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友相處之道。】

 

鄭大鬱有云:「大凡吾人處兄弟之間,偶有不相愜處,即宜明白說破,隨時消釋,無傷親愛。看大舜待傲,只是不藏怒、不宿怨,所以為聖。今人外假怡怡之名,而中懷嫌隙,至於陰妒明結而不可解,是自乖其天性也。」

 

愚覺此論最佳,亦乃陳幾亭之所以極言張公藝忍字之非也。

 

然忍不必定是藏蓄不發,當如俗說「耐得事」一般;或,加我所不堪,便隨而解之,不置胸次而曰:「此其不思耳!此其無知耳!失誤耳!此其所見小耳!其利害能有幾何?」不使之入於吾心,則雖日犯我者十數,可不至形於言而徵於色矣!是謂善處忍者。此說本於司馬溫公,足救忍字之誤。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和睦》略釋)

 

註:

鄭大鬱:明朝人,撰《經國雄略》四十八卷等。

愚:本書作者,史潔珵。

陳幾亭:明朝理學家。

張公藝:曆北齊、北周、隋、唐四代,壽九十九歲,九世同居,造《百忍全書》。

司馬溫公:北宋 司馬光。

 

版主

依上所言,忍有壓抑與化解兩種。

鄭、史、陳以前者為佳,是因會有心結,久壓有爆發的可能;有如地震,寧可平時多些小震,也不要平時沒事卻突然來個大地震。一般人的確如此,但修養功夫也屬一般。

司馬光所言,即是轉念化解,根本不留下心結。這種功夫較少人能做到。

還有一種,就是了知空性;他人犯我也是因緣和合而成,自性本空,也無所謂忍與不忍。但這不能有觀空之念,不然也屬轉念化解。這就更少人能有此境界了。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全義做官見勤於農務者便慰勞贈物,見怠惰者便責助之,故民漸富庶。】

 

張全義人,治東都

 

出見田疇美者,輒下馬與僚佐共觀之。召田主,勞以酒食。

有蠶麥善收者,或親至其家,悉呼老幼,賜以茶彩衣物。

民間言公不喜聲伎,見之未嘗笑,獨見佳麥良繭則笑耳。

 

有田荒蕪者,則集眾杖之。

或訴以乏人牛,乃召其鄰里,責使助之。

 

由是比戶豐實,稱富庶焉。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勸化》)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疏廣為太子傅,受賜金歸,日賣金置酒,與族人故舊娛樂。

 

或勸為子孫立產業,曰:「吾豈老誖,不念子孫哉?顧念有舊田廬,令之勤力其中,已足供衣食。若復增以贏餘,只教其怠惰而已!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且富者,怨之府也。

吾既無以教子孫,不欲益其過而招怨。況此金者,太子用以惠老臣耳;吾與族黨共享以盡餘年,有何不可?」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慈教》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吉翂父親被誣,判死,十五歲願代父罪,得皇帝特赦;官欲表其孝行,為避沽名釣譽之嫌而堅拒之。】

 

吉翂,字彥霄

父為原鄉令,為吏所誣,逮詣廷尉,罪當死。

年十五,擊鼓,乞代父命。

武帝嘉異之。然以其年幼,疑受教於人,敕廷尉威脅利誘以試之。

對曰:「囚雖幼,豈不知死可畏?但何忍見父極刑,自延弱息。所以內斷胸臆,上千萬乘。何受人教耶?」

延尉以聞,帝宥其父子。

 

丹陽王志求,提議表舉其純孝之行。

曰:「尹何度量如此之薄也?父辱子死,斯道固然。若當此表舉,則是因父買名,辱甚矣!」固拒而止。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孝順》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惡只在一念之間。黃木貪念一動,就中計了。】

 

黃木,任浮梁縣官時,疑本縣廟神是妖,便用酒拜祭,乘醉執捉,果得一老猿,欲將殺戮。

猿醒後,說道:「我固然該死,但多年所積,實可備縣中之缺。」

心動,才要問時,猿已躍身逃脫,不知去向。後百計蹤跡,竟不可得。

 

陸象山說:「念之正否,只在頃刻之間。若一念不正,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之正者,頃刻而失之,即是不正。此皆在人一心自審。」

千古聖賢,不過在一念之微處來審察;天地鬼神,也只在此上勘人的善惡。黃木貪念一動,老猿已得售其計,誠不誠之間,只差著這些!

 

(李圓淨《人鑑》摘錄)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今若能學得郭子儀的美德幾分,應已是人人稱讚的大人物了。】

 

大唐 郭子儀討平安祿山,收復長安,再造室,功蓋天下。

魚朝恩等誹謗他,子儀逢詔到即上道,一點也不觀望,因此讒間不能行。

 

回紇吐蕃等三十萬人侵入醴泉,京城大震。

子儀單騎入虜營,開誠面諭,回紇下拜,即日退兵。

 

朝恩使人發掘子儀父墓,他入朝的時候,中外懼有變。

帝唁問,子儀哭道:「臣將兵日久,不能禁阻軍士們殘人之墓;今日他人發先臣之墓,這是天譴,不是人患。」

 

朝恩嘗約見,元載預先警告:部下也要隨從。

他一概不聽,只帶著家僮前去。

朝恩問:「車騎何少?」

子儀將所聽到的話告知朝恩

朝恩感動了,下淚說:「非公長者,得無見疑!」

 

田承嗣向來很不安分,子儀的使者一到,承嗣西望下拜,指著自己的膝蓋說:「玆膝不屈於人久矣,今為公拜!」

 

李靈耀盤據著汴州,把公私財賦遏住;

但對於子儀所運的財幣,非但不敢阻留,反派兵衛送。

 

子儀部下有宿將數十人,都是王侯,一任他頤指進退,有如部曲。

幕府中六十幾人,後來都做到將相,可謂知人善任了。

八子七婿皆貴,孫輩數十人來到問安,也不能盡識。後代多以功名顯。

這都是子儀的盛德所致。

 

(李圓淨 《人鑑》)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心若貪,錢再多也覺得不夠,像樊毅弄到家道中落。反之,即使並非巨富,但少欲知足,結果像王輔家庭和樂,子孫興旺。】

 

陳探塘曰:

 

「前輩,知縣樊毅、司訓王輔,予少時聆其言。

 曰:『吾歸,囊貲僅五千耳,金繪不及一千。』

 曰:『勿謂學官貧,吾積俸併諸生餽贈,亦有六百金。』

 意,恨六千為少;而,且喜六百為多。

 

 迨其後也:

 

 三子不相容,分異。

 以六千金買田築室,悉與三子。

 子疑父有私藏,輒不顧養。

 取田數畝,自衣食焉;未穀而糶,未絲而賣。(註:意猶預支)

 門無五尺童,客至,老婢供茶,恆戚戚焉愁。(註:僅能供茶)

 比卒,葬不成禮。

 今諸孫皆凌替不振。

 

 四子,伯仲治生,叔季居庠,同居養父甚歡,暮年惟花竹為樂。

 客至,留飲,盡歡乃已,無日不開口笑也。(註:酬客飽食)

 今諸孫且岐嶷濟楚,家聲駸駸未艾。

 

 

 夫財,十倍於,而受用,反十倍於;子孫之賢與不肖,又不啻十倍。

 然則,居官者經營宦橐,身且未必能享,況能謀子孫乎?

 靜言思之,可以一悟。」

 (註:知足常樂)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交財》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自懲做獄吏,善待囚犯,感得賢良子孫。】

 

楊自懲人,為縣獄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時縣宰嚴肅,撻一囚,流血滿前,怒猶未息,跪而解之。

宰曰:「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叩頭對曰:「如得其情,憐而弗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

宰為之斂怒。

 

家甚貧,私餽皆不受。遇囚人乏食,卻多方濟之。

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與其婦商之。

婦曰:「囚從何來?」

曰:「自來。沿途忍飢,菜色可掬。」

婦遂輟己之炊,而煮粥以供囚食。

 

子,守陳守阯,南北吏部侍郎。

孫,茂元,刑部侍郎;茂仁,按察使。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救濟》略釋)

 

此一獄吏耳,而積德獲福如此。舊傳朱子之訓僚役有曰:

「古云公門中好修行,何也?公門常常比較,時時刑罰。

 其間貧而負累,冤而獲罪,愚而被欺,弱而受制,呼天搶地,無可告訴。惟公門人下得民隱,上知官情,艱苦孤危之際,扶持寬假一分,勝他人方便十分。

 若能釋貧解冤,教愚扶弱,無乘危索騙,無因賄唆打,無知情故枉,無舞文亂法,則一日間可行十數善事。積之長久,自然吉慶日至,子孫昌盛。

 如其不然,而狐假虎威,自負權勢,作姦犯科,爭誇膽智;而一罹憲網,身命頓捐。縱或倖免,而子孫受之,來生償之。怨毒之財,豈有安享者哉?」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族要興旺,手足一定要和睦,不然光內耗就旺不起來了。】

 

施佐施佑兄弟,俱為知州。

為官居家,田產參差,有唇齒之隙。

親友常為處分,不能化解。

 

同邑嚴鳳,素以孝悌著聞,事兄如父,周卹保愛,無所不至。

某日偶遇施佑於舟中,談及產業之事。

顰蹙曰:「吾兄懦,吾正苦之。若得如令兄之力,可以盡奪吾田,吾復何憂?」因揮涕不已。

施佑乃惻然感悟,遂拉同至兄所,且拜且泣,深自悔責。

施佐亦涕泣慰解,各欲以田相讓;後遂友愛終身。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和睦》略釋)

 

袁氏君載世範云:「骨肉失歡,有起於至微,而終至不可解者。只由失歡之後,各自負氣,不肯相下爾。若有一人能先下氣,與之趨事,與之話言,則彼此酬復,自然不異平時。」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誤人子弟會有惡報,用心教學則有善報。】

 

士子某 赴省試,文甚滿意。

於僧寺訪一神相士,相搖頭不答,揭榜果黜。

 

因再往問終身。

相者曰:「以君骨相,豈敢相許?莫如種大陰德,或可以回造化。」

士子歸途自思:「我貧士也,安能濟人?但我見近日為師者,多誤人家子弟;我從今只留心教道,以積陰德。」

 

後復與試,尋前相士,再問之。

相曰:「君骨相全換矣!」

揭榜果中。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勸化》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