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相處之道。】

 

鄭大鬱有云:「大凡吾人處兄弟之間,偶有不相愜處,即宜明白說破,隨時消釋,無傷親愛。看大舜待傲,只是不藏怒、不宿怨,所以為聖。今人外假怡怡之名,而中懷嫌隙,至於陰妒明結而不可解,是自乖其天性也。」

 

愚覺此論最佳,亦乃陳幾亭之所以極言張公藝忍字之非也。

 

然忍不必定是藏蓄不發,當如俗說「耐得事」一般;或,加我所不堪,便隨而解之,不置胸次而曰:「此其不思耳!此其無知耳!失誤耳!此其所見小耳!其利害能有幾何?」不使之入於吾心,則雖日犯我者十數,可不至形於言而徵於色矣!是謂善處忍者。此說本於司馬溫公,足救忍字之誤。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和睦》略釋)

 

註:

鄭大鬱:明朝人,撰《經國雄略》四十八卷等。

愚:本書作者,史潔珵。

陳幾亭:明朝理學家。

張公藝:曆北齊、北周、隋、唐四代,壽九十九歲,九世同居,造《百忍全書》。

司馬溫公:北宋 司馬光。

 

版主

依上所言,忍有壓抑與化解兩種。

鄭、史、陳以前者為佳,是因會有心結,久壓有爆發的可能;有如地震,寧可平時多些小震,也不要平時沒事卻突然來個大地震。一般人的確如此,但修養功夫也屬一般。

司馬光所言,即是轉念化解,根本不留下心結。這種功夫較少人能做到。

還有一種,就是了知空性;他人犯我也是因緣和合而成,自性本空,也無所謂忍與不忍。但這不能有觀空之念,不然也屬轉念化解。這就更少人能有此境界了。

arrow
arrow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