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闍那崛多的故事。】

 

闍那-崛多(Jina-gupta,見註)北天竺 犍陀羅國(Gandhāra,意譯香行國)人。

原居其國首都富留沙富羅(Puruṣa-pura,意譯丈夫城)

剎帝利種,俗姓(Grīvā)

父名跋闍邏娑囉(Vajra-sara,意譯金剛堅),位居宰輔。

崛多,兄弟五人,身居最小,宿植善根,童年便願出家。

二親深識其度,不違其請,遂往大林寺度脫。

其親教師名闍那耶舍(Jina-yaśas,意譯勝名)摩伽陀國(Magadha)三藏禪師,專修禪坐,妙窮定業。

其教授師名闍若那跋達囉(Jñāna-bhadra,或云攘那跋陀羅,意譯智賢)波頭摩國(Padma)三藏律師,遍通三學,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後,孝敬專誠,受教多年,宗旨通曉。

時,天竺聖境靈跡尚存,便隨本師瞻奉朝拜。

 

崛多年二十七時,受戒三夏,師徒同志遊方弘法。

初有十人,一同出境。

路經迦臂施國,其王敦請其師為法主,利益眾生頗周。

 

後,師徒踰大雪山厭怛國

地曠民稀,所須飲食無人營造,崛多遂捨具足戒,竭力供侍。

數經時艱,冥靈所祐,幸免災橫。

 

又經渴囉槃陀于闐吐谷渾等國,雖歷艱危,心逾猛厲。

西魏 大統元年(552廢帝元欽大統年號),至鄯州

出發至此,歷時三年,十人僅餘四人:二師、闍那崛多共同學耶舍崛多(Yaśogupta)

 

北周明帝 武成年(559-560),師徒初屆長安,止草堂寺

既已遂遊化之心,崛多即再登戒壇受具足戒;精誠修道,尤甚往時。

 

師徒既處京城,漸通語;名聞稍遠,時人所欽。

尋被明帝詔入後園,共論佛法。

師徒思欲傳法,無處自展,乃具情上啟。

即蒙別勅,為造四天王寺

此後,師徒乃翻新經及接譯前人未完者,文義咸允。

 

闍那耶舍主譯《佛頂咒經並功能》、《入如來智不思議經》、《大乘同性經》、《大雲輪經請雨品》、《定意天子所問經》、《寶積經》。

闍若那跋達囉主譯《五明論》(非佛經)。

耶舍崛多主譯《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品》、《須跋陀羅因緣優波提舍經》、《十一面觀世音咒經並功能》。

闍那崛多主譯《金色仙人問經》、《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說偈》、《種種雜咒》、《佛語經》。

 

後,譙王 宇文儉,請崛多同行。

於彼三年,任益州僧主,住龍淵寺

 

後,武帝滅佛,下勅追崛多入京,重加爵祿,逼從儒禮。

崛多秉操鏗然,守死無懼,乞求反邦。

帝愍其貞亮,哀而放歸西國。

 

師徒路出甘州,北經突厥,乃被可汗請留十餘年。

二師及同學相繼遷化,崛多因而孤影飄寓,隨方利眾。

 

北齊 武平六年(575),有寶暹道邃智周僧曇等十人同往西域取經,獲本二百六十部。

歷時七載,東向歸國,行至突厥,聞知亡並毀佛法,故亦留彼,乃與崛多同處。

所齎新經,請崛多翻出經題;

勘舊目錄,有異前人,乃慶不虛此行,遂焚香同誓,共契流布。

 

大隋開國,佛法即興。

開皇元年冬(581),寶暹等齎經至京。

帝勅所司訪人令譯。

時,崛多仍住

開皇四年(584),大興善寺 釋曇延等三十餘人翻譯,音義乖越,乃奏請崛多還京。

帝乃別勅追延。

崛多西歸已絕,流滯十年,忽蒙遠訪,欣然與使同至隋國

時,文帝巡幸洛陽,即於彼奉謁。

天子大悅,賜問頻仍,未還京闕,尋勅開譯。

 

新至本眾多,或經或書,且內且外,凡有翻傳必以崛多為主。

皆因崛多言識異方,字曉殊俗,故得自如宣文答辯,不勞傳度。

崛多所述,理會義旨,句合詞體,故文意粗定,銓本便成,筆受之徒不費其力。

 

開皇五年(585),帝勅崛多若那竭多等六人,翻天竺古書及天文書。

七年(587),又別勅崛多兼翻佛經。

至十二年(592),外書翻訖,合二百餘卷。

 

時,那連提黎耶舍已亡,崛多乃專當譯經元匠。

大興善寺,更召達摩笈多,並勅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傳語。

又增置僧休法粲等十大德,監掌譯事,銓定宗旨。

更由明穆彥琮重對梵本,再審覆勘,整理文義。

譯出《佛本行集經》、《大法炬陀羅尼經》、《大威德陀羅尼經》、《月上女經》、《觀察諸法行經》等三十一部。

皆詳括陶冶,理教圓通,文明義結,具流於世。

 

崛多道性純厚,神志剛正,愛德無厭,求法不懈;

博聞三藏,遍學五明;

三衣一食,終固其誠;

仁濟弘誘,非關勸請;

勤誦佛經,老而彌篤;

故,士庶欽重,僧俗崇敬。

滕王 楊瓚遵仰戒範,奉以為師。

 

開皇二十年(600),崛多圓寂,春秋七十八。

 

(隋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註:

闍那崛多,梵音前人多用Jñāna-gupta,但若如此,音譯中文應用「闍若那」,如其教授師名。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中,其親教師名也用「闍那」,故二人名之前半應相同。

費長房是見過闍那崛多師徒的人。)

Jñāna是「智慧」之意,故其教授師名譯為「智賢」,是正確的。

Jina是「勝利者、仁者」之意,有被引用為佛或阿羅漢之別稱,故其親教師名譯為「勝名」,是正確的。

因此,闍那崛多之前半梵音應是Jina

也因此,古人將「闍那崛多」譯為「至德、佛德」,其前半是正確的。

至於後半的「崛多」,梵音前人多用gupta

但,gupta並非「德」之意,而是「被保護的、被隱藏的」之意;guṇa才是「德」之意。

而要將guṇa音譯為「崛多」之可能性不大。

因此,闍那崛多之梵音應是Jina-gupta,其意譯應是「勝藏」為對。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鮮因奉佛而延壽。】

 

鄭鮮,字道子,善相法,自知命短且無可延。

 

一日,夢見一僧問之:「須延命也?」

又曰:「可於六齋日放生念善,持齋奉戒,可以延齡得福也。」

鄭鮮因此信奉佛法,遂獲長壽。

 

(南朝宋 劉義慶《宣驗記》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僧那連提黎耶舍的故事。】

 

那連提黎-耶舍(Narendra-yaśas),意譯尊稱,北天竺 烏杖那國(Udyāna)人。

(註:narendranara-indra之連音;nara意譯人;indra主、第一;yaśas俊美、光榮、名聲;udyāna花園。)

 

耶舍,年十七出家,尋值名師,備聞正教。

二十一歲,受具足戒。

 

耶舍聞諸宿老歎佛遺跡,遂起心瞻奉。

既滿五夏學戒,即出發遊方。

北至雪山,南窮師子國耶舍歷覽聖跡。

天梯、石臺之跡,龍廟、寶塔之方,周遍諸國,皆親頂禮,無所遺漏。

 

耶舍曾於竹園寺住十年,多遇明德。

有一尊者深識人機,見耶舍云:

「若能靜修,應獲聖果;恐汝遊歷,終無所成。」

 

後,六人為伴,行化雪山之北。

至峻頂,見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險,鬼道通利。

昔有聖王於路首作毗沙門天王石像,手指人路。

行客心迷,多尋鬼道,漸入其境,便遭殺害。

同伴一僧錯入鬼道。

耶舍覺已,口誦觀音神咒,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得免其厄。

乃復前行,又逢山賊,耶舍專念前咒,便蒙靈佑,賊來相犯,對目不見。

續循路向東,到芮芮國

突厥亂,西路不通,返鄉意絕,乃隨緣流轉。

 

彼既不安,即遠投境,於北齊 天保七年(556),達於京。

耶舍時年四十,剛直雄雅。

文宣帝 高洋極見殊禮,安置天平寺,處以上房,供窮珍妙,別立廚庫,以表尊崇。

三藏殿本有千餘夾,勅送於寺,請為譯經。

耶舍大興佛法,弘暢眾心。

未幾,耶舍授為昭玄都(僧官名),俄而,轉為昭玄統(僧官名)。

 

歷十一年,譯出《月燈三昧經》、《大悲經》、《須彌藏經》、《施燈功德經》、《法勝阿毘曇論》、《月藏經》、《菩薩見實三昧經》七部。

 

耶舍所獲供養不專自資,而好起慈惠,樂興福業。

設供齋僧,施諸貧乏,獄囚、繫畜咸予周濟。

市里鬧所多造義井,親自漉水津給眾生。

又於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傍谷,制極山美。

又療養疫疾男女,供給令周。

又往突厥客館,勸持六齋,羊畜放生,受行素食。

 

耶舍曾遇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親問起居。

耶舍歎曰:「我本外客,德行不高。乘輿今降,重法故爾。內捫自心,慚懼交集。」

 

北周 建德六年(577),武克北齊,佛教與國一時殄滅。

耶舍外假俗服,內襲三衣,避地東西,無暇寧息。

僧俗投厝無所,貧餓者,耶舍減食施之;老病者,隨緣濟助。

雖物乏力薄,耶舍執意行之不倦。

 

大隋御世(581),重隆三寶。

開皇年初,帝降璽書,請耶舍弘法翻譯。

二年(582)七月,弟子道密等侍送耶舍入京,住大興善寺

主上禮問殷重頻繁,供奉隆厚優渥。

其年冬季開譯。

歷四年,得《百佛名經》、《牢固女經》、《大莊嚴法門經》、《德護長者經》、《蓮華面經》、《大雲輪請雨經》、《大方等日藏經》、《力莊嚴三昧經》八部。

 

耶舍年雖朽邁,修行更轉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羅尼〉修業,夢自身作佛。

如此靈祥繁多,其例非一。

 

後,耶舍移住廣濟寺,為外國僧主;存撫旅客,妙得人心。

 

忽一旦,耶舍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今明誡汝等門徒:

 『佛法難逢,宜勤修學!人身難獲,慎勿空過!』」

言訖就枕,奄然而化。

時,開皇九年(589)八月二十九日。

(註:依前所述,天保七年(556),至,時年四十,春秋應為七十三。)

 

耶舍面首形偉,特異常倫。

頂起肉髻,聳若雲峰。目處正中,上下量等。耳高且長,輪埵成具。

固是傳法之碩德也。

 

(隋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席豫見生羊肝仍在跳動,為羊畫佛像;後,席豫被冥王詰問,所畫佛來為解。】

 

開元年初,席豫以監察御史巡查河西

河西兩驛,下食,席豫求羊肝不得,撻主驛吏。

外白:「肝至。」

席豫見生肝在盤中搖動不止,顰蹙良久,令持去。

乃取一絹,為羊畫佛。

 

半日許,席豫暴卒,隨吏見冥王。

王曰:「殺生有道,何故生取其肝?獨能忍乎?」

席豫云:「初雖求肝,肝至見動,實不敢食。」

言訖,見一小佛從雲飛下,王起頂禮。

佛言:「如席豫所陳。」

王謂羊曰:「他不食汝肝,今欲如何?」

尋放席豫還陽。

 

(唐 戴孚《廣異記》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16 Thu 2015 20:00
  • 智敫

高僧釋智敫的故事。】

 

釋智敫,或云智敷,住循州 平等寺

弱年聽延祚寺 二師講《成實論》;聽法明法師講《金剛般若論》;又聽二德講《毗婆沙論》、《中論》;皆洞析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師臨聽,言無浮雜,義得明暢,方始離師。

 

及翻《攝論》,廣州刺史歐陽頠敦請智敫,不獲。

後翻《俱舍論》,方預其席。

智愷講此論,智敫等二十人,並掇拾文疏,於堂聽受。

智愷亡(568),真諦撫膺哀慟,遂率智敫等十二人,共傳香火,誓弘兩論,無令斷絕。

 

太建九年(577),智敫相續弘揚最多,同聽真諦席中,未有高者。

 

開皇十二年(592),王仲宣起逆,焚燒州境及智敫寺房,文疏並盡。

 

其年,敕令智敫廣州循州僧任。

經五年,廢缺法事。

 

後解僧任,智敫方於道場寺,講《攝論》十餘遍。

坐中達解者,有二十五人。

 

仁壽元年(601),智敫患疾,終於本寺。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