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高僧月婆首那的故事。】

 

月婆首那(Upaśūnya),意譯高空,中天竺 優禪尼國王子。

生知俊朗,體悟幽微;

專學佛經,尤精義理;

洞曉音韻,兼善方言。

 

東魏年中,遊化東土。

元象元年(538),於鄴城司徒公孫騰宅,譯《僧伽吒經》。

興和三年(541),出《大迦葉經》、《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經》。

三部共七卷釋僧昉筆受。

 

禪,外客去留任情,首那請欲還鄉。

梁武帝 大同年,辭南度。

路經江左,被梁武帝留。

因譯《大乘頂王經》一部。

 

太清二年(548),遇于闐求那跋陀羅(意譯德賢)齎《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本。

首那乞願弘通,跋陀羅嘉其雅操,豁然授予。

時遇侯景作亂,未暇翻傳,首那攜負東西,誦持供養。

天嘉六年(565),始於江州業寺譯之,釋智昕筆受。

江州刺史黃法氍為施主,僧正釋惠恭等監掌。

 

首那一身備歷;後,不知所終。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袁炳死後多年,回陽找司馬遜敘舊。】

 

南朝宋 袁炳,字叔煥陳郡人,泰始年末,曾為臨湘縣令。

亡後多年,友人司馬遜,於天將曉間,如夢,見來敘舊問安。

 

既而,曰:

「吾等平生常言生為忙碌,死為休息,今日始知其非。

 在世恆患馳求金幣,共相贈遺;此事,陰間亦復如是。」

 

問罪福報應虛實。

曰:

「依我舊見,佛經所說乃聖人抑惡引善之談。

 如今所見,善惡分判,皆同經說。

 然,殺生最為嚴禁,慎不可犯也。」

 

曰:「卿此徵相示,良不可言,當以卿語白尚書也。」

曰:「甚善!亦請卿致意尚書。」

 

往返數百語,乃辭去。

曰:「闊別已久,恆思聚首,相遇甚難,何不小住?」

曰:「只可暫來,不得久留。且此類語亦不得詳說。」於是而去。

 

初,來暗夜,未覺知,故明得睹見。

既去,下床送之,始躡屐,便又暗。

腳間有光尺許,照其兩足,餘地猶暗。

 

(南朝齊 王琰《冥祥記》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12 Sun 2015 20:00
  • 真諦

高僧真諦的故事。】

 

波羅末陀(Paramārtha),意譯真諦,俗名拘那羅陀,意譯親依,西天竺 優禪尼國(Ujjain)人。

為人德行澄明,儀表清肅,風神爽拔,悠然自遠。

三藏經典,無不研究,藝術異能,素為諳練;雖遵融佛理,而以通家知名。

 

梁武帝德加四域,盛倡三寶。

大同年中,勅張氾等送扶南國使返國,並再請名僧和經論等。

時,真諦歷遊諸國,隨機利眾,正在扶南

彼國即屈請真諦齎持經論赴請,於大同十二年(546)八月十五日達於南海

沿路所經,停留兩年,方於太清二年(548)閏八月至京。

武帝親身頂禮,於寶雲殿竭誠供養。

 

未久,侯景作亂(549),真諦不得譯講,乃步入東土。

富春縣陸元哲乃為之創設譯場,招延釋寶瓊等二十餘人譯經。

 

翻至《十七地論》,適得五卷,而國難未靜。

真諦又為侯景請還京供養。

 

後,侯景敗亡,元帝登基(552),真諦乃止於金陵 正觀寺

禪師等二十餘人翻《金光明經》。

 

時因戰亂,改朝換代,真諦數度遷移,並隨方翻譯。

然,本意不申,真諦遂欲往楞伽修國

以僧俗虔請,結誓留之,乃停於南越

便與前舊臣重檢所翻,有文旨不合者,皆融通之。

 

真諦飄流寓居,無心安住,又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裝大舶欲返西國。

學徒得知,追逐挽留。

太守陳述眾情,重申邀請。

真諦乃權止海隅,束裝伺旅。

 

陳文帝 天嘉三年(562)九月,真諦發自梁安,泛舶西行。

然,業風所吹,飄還廣州,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歐陽頠乃延真諦制旨寺,請翻新文。

真諦見此業緣,西還無望,乃對智愷等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等。

後,歐陽頠薨,子歐陽紇續為施主,請傳經論,真諦又許焉。

 

天嘉四年(563),揚都 建元寺沙門僧宗法准律師等遠來承問。

真諦欣其來意,乃為翻《攝大乘論》等,首尾兩年,覆疏宗旨。

 

真諦神思幽通,量非人情能測。

嘗居水洲,歐陽紇往訪,濤涌難渡。

真諦乃舒坐具於水上,盤坐其內,浮達至岸;既登岸,而坐具不濕。

有時或乘荷葉而渡。

如斯神異,其例甚眾。

 

光大二年(568)六月,真諦厭世浮雜,不如早生勝土,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

時,智愷正講《俱舍論》,聞風馳往;僧俗奔赴,相繼山川。

刺史又遣人伺衛防範,親自稽首挽留三日,真諦方回心轉意。

因而迎還,止於王園寺

 

陳宣帝 太建元年(569),真諦患疾。

乃遺命嚴示因果,書傳累紙,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春秋七十一。

明日於潮亭,火化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各齎經論返回匡山

 

真諦來東夏,總歷二代,凡二十三載,出經論記傳共數十部。

雖廣出眾經,但偏重《攝論》類。

餘有未譯本,皆貝多羅樹葉,凡二百四十甲;若依紙翻之,則二萬餘卷。

譯訖者僅數甲之文。

 

初,真諦傳授《攝論》,僧宗智愷等歸附,留心既久,敞懷相承。

真諦又當面闡揚,遂情理無隱。

嚴冬一日,真諦衣服單薄,智愷等終夜靜立,奉侍諮詢。

真諦有時眠寐,智愷密以衣被覆之。

真諦潛覺知,便曳之於地。

其節儉知足如此。

 

智愷奉侍,日久逾親。

一日,真諦喟然三嘆。

智愷問其故。

答曰:「君等誠習正法,實合傳授,但恨弘法非時,有阻來意耳。」

智愷聞之如噎,良久,乃聲淚俱下,跪曰:

「大法遠來中國,而眾生無感,可順理耶?」

真諦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國,非近非遠。

 吾等沒後,當盛弘之。

 僅以不睹其興,故嘆息耳。」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世盜僧食,今生做母牛,用乳還僧。】

 

天竺有僧,養二母牛,每日得三升乳。

 

一日,有一人乞乳。

牛曰:「我前身為奴,偷僧食,今生以乳償之。所給有限,不可分外人也。」

 

(南朝宋 劉義慶《宣驗記》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魏高僧勒那摩提的故事。】

 

勒那摩提(Ratna-mati),意譯寶意,中天竺僧。

見聞廣博,理事兼通,工法術,善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

三十二字偈,可背誦一億偈。

 

寶意志存遊化,北魏宣武帝 正始五年(508),東至洛陽

譯《究竟一乘寶性論》、《法華經論》等。

 

寶意後住永寧寺

信州刺史綦母懷文(複姓),巧思多知,見識廣博;

凡國家營建宮室器械,無所不涉,利公益私,一時之最。

時,懷文受敕修繕永寧寺,見寶意有異術,常供養承事,盼有聞見。

寶意視之平平,全無言對。

懷文心恨之。

 

後,玄武館有一柔然客,與寶意西域舊交,乘馬衣皮來寺。

二人相見,以外語言笑整日。

懷文旁見外語,不得往復,乃謂寶意曰:

「弟子好事人也。

 近來供承,望師施意,而全不賜一言。

 此北耳!獸心人面,殺生血食,何足可尚?不期相遇,反成莫逆。」

寶意曰:「汝勿輕視他。縱使讀萬卷書,臨事未必超過他。」

懷文曰:「當與較技賭馬。」

寶意曰:「汝有何技耶?」

曰:「算術之能。無論望山臨水,懸測高深,穀倉地窖,不差升合。」

寶意笑曰:「此小兒戲耳!」

時,庭前有一棗樹極大,果實繁滿,悉已成熟。

寶意仰視樹曰:「汝知其上有多少棗子乎?」

懷文怪而笑曰:

「計算即知。

 若依鉤股標準,則天文地理亦可推測。

 草木繁亂,有何徵兆可計?實謾言也。」

寶意柔然客曰:「他即知之。」

懷文憤氣不信,即立契賭馬。

寺僧老宿咸來同看旁證。

寶意具告柔然客,彼笑而受之。

懷文復要求云:「需能知多少成核,多少枯死無核。」

斷許既了,柔然客自腰間皮袋拿出一物,似今秤衡;

穿五色線,線各穿白珠。

以此量樹,或上或下,或旁或側,抽線眨眼,周迴良久。

即向寶意搖頭而笑述其數。

寶意乃遣人撲果實盡下,一一看閱。

疑者,懷文自剖看。

結果竟無差錯。

柔然客乃獲馬而歸。

 

寶意常見洛城人遠向嵩高山少室山取薪。

一日自云:

「百姓如此擔負辛苦。

 我欲暫牽取二山,枕於洛水頭,待人伐薪足,方放山還去。

 此但數術耳,不以為難。

 但,無知者將誣我為聖,所以不敢。」

 

寶意神理特異,領略文,遍盡深奧。

帝常令講《華嚴經》,析釋開解,精義每發。

 

寶意臨欲終,語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便往一處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懷眷戀。」

便閉門臥病。

有弟子竊於門縫視之,見寶意身不著床,在空仰臥,即相告同視。

一僧忽咳。

寶意還臥床如舊,遙謂曰:

「門外是誰?何不來入?

 我因床熱,故取涼耳。

 汝勿怪也。」

 

一日,寶意正處講座,忽有形如大官持笏者云:

「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經》。」

寶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訖經文,當從來命。

 雖是如此,法事不能獨建,都講、香火、維那、梵唄諸師亦皆須之,可請令定。」

使者即如所言,前請助講諸僧。

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

寶意乃含笑熙怡,告眾辭別,忽然卒於法座。

都講等僧亦同時亡。

境聞見,無不歎異。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