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隋高僧闍那崛多的故事。】
闍那-崛多(Jina-gupta,見註),北天竺 犍陀羅國(Gandhāra,意譯香行國)人。
原居其國首都富留沙富羅(Puruṣa-pura,意譯丈夫城)。
剎帝利種,俗姓項(Grīvā)。
父名跋闍邏娑囉(Vajra-sara,意譯金剛堅),位居宰輔。
崛多,兄弟五人,身居最小,宿植善根,童年便願出家。
二親深識其度,不違其請,遂往大林寺度脫。
其親教師名闍那耶舍(Jina-yaśas,意譯勝名),摩伽陀國(Magadha)三藏禪師,專修禪坐,妙窮定業。
其教授師名闍若那跋達囉(Jñāna-bhadra,或云攘那跋陀羅,意譯智賢),波頭摩國(Padma)三藏律師,遍通三學,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後,孝敬專誠,受教多年,宗旨通曉。
時,天竺聖境靈跡尚存,便隨本師瞻奉朝拜。
崛多年二十七時,受戒三夏,師徒同志遊方弘法。
初有十人,一同出境。
路經迦臂施國,其王敦請其師為法主,利益眾生頗周。
後,師徒踰大雪山至厭怛國。
地曠民稀,所須飲食無人營造,崛多遂捨具足戒,竭力供侍。
數經時艱,冥靈所祐,幸免災橫。
又經渴囉槃陀、于闐、吐谷渾等國,雖歷艱危,心逾猛厲。
西魏 大統後元年(552,廢帝元欽去大統年號),至鄯州。
出發至此,歷時三年,十人僅餘四人:二師、闍那崛多共同學耶舍崛多(Yaśogupta)。
北周明帝 武成年(559-560),師徒初屆長安,止草堂寺。
既已遂遊化之心,崛多即再登戒壇受具足戒;精誠修道,尤甚往時。
師徒既處京城,漸通華語;名聞稍遠,時人所欽。
尋被明帝詔入後園,共論佛法。
師徒思欲傳法,無處自展,乃具情上啟。
即蒙別勅,為造四天王寺。
此後,師徒乃翻新經及接譯前人未完者,文義咸允。
闍那耶舍主譯《佛頂咒經並功能》、《入如來智不思議經》、《大乘同性經》、《大雲輪經請雨品》、《定意天子所問經》、《寶積經》。
闍若那跋達囉主譯《五明論》(非佛經)。
耶舍崛多主譯《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品》、《須跋陀羅因緣優波提舍經》、《十一面觀世音咒經並功能》。
闍那崛多主譯《金色仙人問經》、《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說偈》、《種種雜咒》、《佛語經》。
後,譙王 宇文儉鎮蜀,請崛多同行。
於彼三年,任益州僧主,住龍淵寺。
後,武帝滅佛,下勅追崛多入京,重加爵祿,逼從儒禮。
崛多秉操鏗然,守死無懼,乞求反邦。
帝愍其貞亮,哀而放歸西國。
師徒路出甘州,北經突厥,乃被可汗請留十餘年。
二師及同學相繼遷化,崛多因而孤影飄寓,隨方利眾。
北齊 武平六年(575),有寶暹、道邃、智周、僧曇等十人同往西域取經,獲梵本二百六十部。
歷時七載,東向歸國,行至突厥,聞知齊亡並毀佛法,故亦留彼,乃與崛多同處。
所齎新經,請崛多翻出經題;
勘舊目錄,有異前人,乃慶不虛此行,遂焚香同誓,共契流布。
大隋開國,佛法即興。
開皇元年冬(581),寶暹等齎經至京。
帝勅所司訪人令譯。
時,崛多仍住北狄。
開皇四年(584),大興善寺 釋曇延等三十餘人翻譯,音義乖越,乃奏請崛多還京。
帝乃別勅追延。
崛多西歸已絕,流滯十年,忽蒙遠訪,欣然與使同至隋國。
時,文帝巡幸洛陽,即於彼奉謁。
天子大悅,賜問頻仍,未還京闕,尋勅開譯。
新至梵本眾多,或經或書,且內且外,凡有翻傳必以崛多為主。
皆因崛多言識異方,字曉殊俗,故得自如宣文答辯,不勞傳度。
崛多所述,理會義旨,句合詞體,故文意粗定,銓本便成,筆受之徒不費其力。
開皇五年(585),帝勅崛多共梵僧若那竭多等六人,翻天竺古書及天文書。
七年(587),又別勅崛多兼翻佛經。
至十二年(592),外書翻訖,合二百餘卷。
時,那連提黎耶舍已亡,崛多乃專當譯經元匠。
於大興善寺,更召梵僧達摩笈多,並勅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傳梵語。
又增置僧休、法粲等十大德,監掌譯事,銓定宗旨。
更由明穆、彥琮重對梵本,再審覆勘,整理文義。
譯出《佛本行集經》、《大法炬陀羅尼經》、《大威德陀羅尼經》、《月上女經》、《觀察諸法行經》等三十一部。
皆詳括陶冶,理教圓通,文明義結,具流於世。
崛多道性純厚,神志剛正,愛德無厭,求法不懈;
博聞三藏,遍學五明;
三衣一食,終固其誠;
仁濟弘誘,非關勸請;
勤誦佛經,老而彌篤;
故,士庶欽重,僧俗崇敬。
隋 滕王 楊瓚遵仰戒範,奉以為師。
開皇二十年(600),崛多圓寂,春秋七十八。
(隋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註:
闍那崛多,梵音前人多用Jñāna-gupta,但若如此,音譯中文應用「闍若那」,如其教授師名。
在隋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中,其親教師名也用「闍那」,故二人名之前半應相同。
(費長房是見過闍那崛多師徒的人。)
Jñāna是「智慧」之意,故其教授師名譯為「智賢」,是正確的。
Jina是「勝利者、仁者」之意,有被引用為佛或阿羅漢之別稱,故其親教師名譯為「勝名」,是正確的。
因此,闍那崛多之前半梵音應是Jina。
也因此,古人將「闍那崛多」譯為「至德、佛德」,其前半是正確的。
至於後半的「崛多」,梵音前人多用gupta。
但,gupta並非「德」之意,而是「被保護的、被隱藏的」之意;guṇa才是「德」之意。
而要將guṇa音譯為「崛多」之可能性不大。
因此,闍那崛多之梵音應是Jina-gupta,其意譯應是「勝藏」為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