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始成佛,欲教化龍王,便至須彌山下,現比丘形,端坐思惟。

時有金翅鳥王入大海中捉一小龍,還須彌山頂欲食之。

小龍命未斷時,遙見比丘端坐思惟,至心求哀,尋即命終。

 

小龍後生舍衛國婆羅門家,端正殊妙,世所希有,名須菩提

年漸長大,智慧聰明無有及者,唯甚惡性。

凡見人及畜生便罵,未曾休廢,連父母親屬也厭患,無喜見者。

 

須菩提便捨家入山林中。

然見鳥獸及草木風吹動搖,亦生瞋恚,終無喜心。

時,有山神語須菩提言:

「汝今何故捨家來此山林中?

 既不修善,則無利益,徒自疲苦。

 今有世尊在祇洹中,有大福德,能教眾生修善斷惡。

 今若至彼,必能除汝瞋恚惡毒。」

須菩提聞語歡喜,問曰:「世尊今在何處?」

山神答曰:「汝但閉眼,我帶汝至世尊所。」須菩提即閉目。

 

須臾,須菩提開目,不覺自然在祇洹中。

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懷歡喜,前禮佛足,退坐一面。

佛即為說瞋恚過患:愚癡煩惱,燒滅善根,增長眾惡,後受地獄果報,受苦不可稱計。設復得離,或作龍、蛇、羅剎、鬼神,心常含毒,更相殘害。

時,須菩提聞佛語已,心驚毛豎,尋自悔責,即於佛前懺悔罪咎,豁然得須陀洹果。

須菩提心懷喜悅,便求出家。

佛即聽許言:「善來比丘!」

須菩提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諸天世人,所見敬仰。

 

時,諸比丘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須菩提比丘宿造何業,雖得為人卻常懷瞋恚,又值世尊,出家得道?」

世尊告諸比丘:

「汝等善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此賢劫中,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

 於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勸化,一萬歲中,帶諸比丘處處供養。

 後,僧有少緣而不隨從,彼比丘便惡罵言:『汝等狠戾如毒龍。』語已即出。

 以是業緣,五百世受毒龍身,心常含毒觸擾眾生。

 今雖得人身,然宿習未除,故復生瞋。」

佛告諸比丘:「爾時勸化比丘惡口罵者,今須菩提是。由於爾時供養僧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撰集百緣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人指桑罵槐,徐晞不為所動,官運亨通。】

 

江陰 徐晞,由縣吏起家,為兵部侍郎時同官一主事,少年甲科每向胥曹,輒罵狗吏,意以辱

坦然如常也。

 

未幾,主事沒,為之棺殮送歸;人愈服其長者。

 

歷仕至大司馬。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性行》略釋)

 

人自薄,我自厚──自處地步甚高。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5 Thu 2014 06:00
  • 玄暢

南北朝高僧釋玄暢的故事。】

 

釋玄暢俗姓河西 金城人。

少時,家為胡人所滅,禍將及玄暢

胡帥見玄暢而止之曰:「此兒目光外射,非凡童也。」遂獲免。

玄暢乃往涼州出家,本名慧智

後遇玄高,事為弟子。

每奇之,事必共議。

因而改名玄暢,以表付囑之旨。

 

其後,北魏 太武帝滅佛法,害諸沙門,唯玄暢得走。

玄暢手持一把楊枝及一束蔥葉。

追騎將及,玄暢乃以楊枝擊沙。

沙起天暗,人馬不能得前。

有頃沙息,追騎復至。

玄暢於是投河,以蔥葉入鼻孔中,通氣渡水。

平安達於揚州

 

玄暢洞曉經律,深入禪要,占記吉凶靡不誠驗,墳典子氏多所該涉。

初,《華嚴經》文旨浩博,自古以來,未有宣釋。

玄暢乃竭思研尋,提章比句,傳講迄今,玄暢其始也。

 

玄暢又善於三論,為學者之宗。

宋文帝深加歎重,請為太子師,玄暢再三固讓。

弟子謂玄暢曰:「法師欲弘道濟物,廣宣名教。今帝主虛己相延,皇儲蓄禮思敬,若道揚聖君,則四海歸德。今矯然高讓,將非聲聞耶?」

玄暢曰:「此可與智者說,難與俗人言也。」

太初事故,方知玄暢之先覺爾。

(註:文帝長子弒父篡位,改號太初;但在位僅三個月,即兵敗被殺。)

 

後,玄暢遷憩荊州,止長沙寺

時,西域沙門功德直譯出《念佛三昧經》等,玄暢刊正文字,辭旨婉切。

又,玄暢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

 

劉宋末年,玄暢乃飛舟遠舉,西適成都,初止大石寺

玄暢手畫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

 

昇明三年,玄暢又遊西界,觀矚岷嶺

岷山郡北部之廣陽縣界,見齊后山,遂有終焉之志。

乃倚巖傍谷,結草為菴。

弟子法期見神人乘馬著青單衣,繞山一匝,還示造塔之處。

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建剎立寺,名曰齊興,正是齊太祖受錫命之辰,天時人事萬里懸合。

 

時,傅琰西鎮成都,欽玄暢風軌,待以師敬。

玄暢立寺後,乃致書

即具以表聞,帝勅蠲百戶,以充俸給。

 

後,驃騎 豫章 王嶷作鎮荊峽,遣使徵請。

河南 吐谷渾主遙心敬慕,乃馳騎數百,迎於齊山

然,玄暢已東赴,遂不相及。

 

齊武帝升位,司徒文宣王啟自江陵,旋於京師。文惠太子又遣使迎玄暢

既勅令重疊,辭不獲免,於是玄暢泛舟東下。

中途玄暢動疾,帶患至京,住靈根寺少時而卒,春秋六十九。

即窆於鍾阜 獨龍山前,臨川獻王立碑,汝南 周顒製文。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昔有婆羅門四人皆得神通,身能飛行,神足無礙。

此四梵志自相謂言:

有人民以飲食施瞿曇沙門者,便得生天,不離福堂;

 有聞法者,入解脫門。

 我等今日意貪天福,不願解脫,故不須聞法。」

 

是時,四人各執四枚甘美石蜜,一人先至如來所,奉上世尊。

如來受已,告彼梵志:「所行非常。」

梵志聞已,以手掩耳而去。

 

餘三人亦同,分別至如來所,貢上石蜜。

如來各為說一句,分別是: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為樂。」

梵志聞已,皆以手掩耳而去。

 

如來觀彼等心念,知應得度,便以方便隱形不現。

 

四梵志聚於一處,相謂言:「我等雖施瞿曇沙門,然不知瞿曇沙門有何言教?」

先問前者:「奉上石蜜得何言教?亦不聞法乎?」

對曰:「我從如來聞一句義:『所行非常。』聞此義已,即以手掩耳,亦不承受。」

餘三人亦分別答所聞句。

四人說此偈已,即心開意解,得阿那含道。

 

爾時,四人自知各得道證,還自懇責;即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須臾退坐,白世尊曰:「唯願如來聽許修道,得為沙門。」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快修梵行。」

爾時,四人頭髮自墮,身所著衣變為袈裟,尋於佛前得阿羅漢道。

《出曜經》摘釋

---------------

註:

婆羅門:Brāhmaṇa,意譯梵志、淨行等。

瞿曇: Gautama,或譯為喬答摩,為佛之本姓。佛世外道對佛常用此稱呼。

阿那含 Anāgāmin,小乘四果中的第三果,意譯為不還、不來。

阿羅漢: Arhat,小乘四果中的第四果,意譯為無學。

 

「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此滅為樂。」

此為完整一偈。因佛知對任一梵志說全偈,無一聽全,故善巧方便對一人說一小句。

人的造作不是永恆不變的,即是「生、興、衰、滅」的道理。有生必有死,滅除生死的現象才是真正的快樂。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玉賣穀物,讓客人自己量取,價格公平且低廉;不僅今生福壽雙全,來世福報更大。】

 

李玉廣陵人。少隨父買賣穀物,父老,繼承之。

人買,授以斗器,任其自量,不計貴賤,每升只取兩文,利以養父母。歲月既深,衣食自足。

父異之,曰:「吾輩之業,每用升斗,出輕入重;雖官府治之,莫絕其弊。吾早悟,故用一斗器出入,自謂無偏;汝更任自量,吾不及也。然衣食豐給,豈非神明之助乎?」

至年八十餘,不改其業。

 

值宰相李玉節制江南,乃避諱,改名

相夢入洞府,見彩雲瑞靄,瓊樓玉宇,石壁上有金書「李玉」字,甚喜。

俄而二仙童出曰:「此姓名非相公,乃廣陵民也。」

寤而訪之,得舊名,遂輿入府,因請教平生何修?

辭無有固問之遂具以販賣對。

年百餘歲乃終。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交財》略釋)

 

高忠憲公有言:「善須自積。今日積,明日積,積小便大。」

 

陳幾亭云:「貧士不執一業,無以為生。即為工商賈,何害?言必信,行必公,操市井之事,絕市井之心,工商賈真士品矣!」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