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婆羅門四人皆得神通,身能飛行,神足無礙。

此四梵志自相謂言:

有人民以飲食施瞿曇沙門者,便得生天,不離福堂;

 有聞法者,入解脫門。

 我等今日意貪天福,不願解脫,故不須聞法。」

 

是時,四人各執四枚甘美石蜜,一人先至如來所,奉上世尊。

如來受已,告彼梵志:「所行非常。」

梵志聞已,以手掩耳而去。

 

餘三人亦同,分別至如來所,貢上石蜜。

如來各為說一句,分別是: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為樂。」

梵志聞已,皆以手掩耳而去。

 

如來觀彼等心念,知應得度,便以方便隱形不現。

 

四梵志聚於一處,相謂言:「我等雖施瞿曇沙門,然不知瞿曇沙門有何言教?」

先問前者:「奉上石蜜得何言教?亦不聞法乎?」

對曰:「我從如來聞一句義:『所行非常。』聞此義已,即以手掩耳,亦不承受。」

餘三人亦分別答所聞句。

四人說此偈已,即心開意解,得阿那含道。

 

爾時,四人自知各得道證,還自懇責;即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須臾退坐,白世尊曰:「唯願如來聽許修道,得為沙門。」

世尊告曰:「善來比丘,快修梵行。」

爾時,四人頭髮自墮,身所著衣變為袈裟,尋於佛前得阿羅漢道。

《出曜經》摘釋

---------------

註:

婆羅門:Brāhmaṇa,意譯梵志、淨行等。

瞿曇: Gautama,或譯為喬答摩,為佛之本姓。佛世外道對佛常用此稱呼。

阿那含 Anāgāmin,小乘四果中的第三果,意譯為不還、不來。

阿羅漢: Arhat,小乘四果中的第四果,意譯為無學。

 

「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此滅為樂。」

此為完整一偈。因佛知對任一梵志說全偈,無一聽全,故善巧方便對一人說一小句。

人的造作不是永恆不變的,即是「生、興、衰、滅」的道理。有生必有死,滅除生死的現象才是真正的快樂。

arrow
arrow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