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僧尼居士 (3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高僧那連提黎耶舍的故事。】

 

那連提黎-耶舍(Narendra-yaśas),意譯尊稱,北天竺 烏杖那國(Udyāna)人。

(註:narendranara-indra之連音;nara意譯人;indra主、第一;yaśas俊美、光榮、名聲;udyāna花園。)

 

耶舍,年十七出家,尋值名師,備聞正教。

二十一歲,受具足戒。

 

耶舍聞諸宿老歎佛遺跡,遂起心瞻奉。

既滿五夏學戒,即出發遊方。

北至雪山,南窮師子國耶舍歷覽聖跡。

天梯、石臺之跡,龍廟、寶塔之方,周遍諸國,皆親頂禮,無所遺漏。

 

耶舍曾於竹園寺住十年,多遇明德。

有一尊者深識人機,見耶舍云:

「若能靜修,應獲聖果;恐汝遊歷,終無所成。」

 

後,六人為伴,行化雪山之北。

至峻頂,見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險,鬼道通利。

昔有聖王於路首作毗沙門天王石像,手指人路。

行客心迷,多尋鬼道,漸入其境,便遭殺害。

同伴一僧錯入鬼道。

耶舍覺已,口誦觀音神咒,百步追及,已被鬼害,自以咒力,得免其厄。

乃復前行,又逢山賊,耶舍專念前咒,便蒙靈佑,賊來相犯,對目不見。

續循路向東,到芮芮國

突厥亂,西路不通,返鄉意絕,乃隨緣流轉。

 

彼既不安,即遠投境,於北齊 天保七年(556),達於京。

耶舍時年四十,剛直雄雅。

文宣帝 高洋極見殊禮,安置天平寺,處以上房,供窮珍妙,別立廚庫,以表尊崇。

三藏殿本有千餘夾,勅送於寺,請為譯經。

耶舍大興佛法,弘暢眾心。

未幾,耶舍授為昭玄都(僧官名),俄而,轉為昭玄統(僧官名)。

 

歷十一年,譯出《月燈三昧經》、《大悲經》、《須彌藏經》、《施燈功德經》、《法勝阿毘曇論》、《月藏經》、《菩薩見實三昧經》七部。

 

耶舍所獲供養不專自資,而好起慈惠,樂興福業。

設供齋僧,施諸貧乏,獄囚、繫畜咸予周濟。

市里鬧所多造義井,親自漉水津給眾生。

又於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傍谷,制極山美。

又療養疫疾男女,供給令周。

又往突厥客館,勸持六齋,羊畜放生,受行素食。

 

耶舍曾遇病,百日不起,天子、皇后親問起居。

耶舍歎曰:「我本外客,德行不高。乘輿今降,重法故爾。內捫自心,慚懼交集。」

 

北周 建德六年(577),武克北齊,佛教與國一時殄滅。

耶舍外假俗服,內襲三衣,避地東西,無暇寧息。

僧俗投厝無所,貧餓者,耶舍減食施之;老病者,隨緣濟助。

雖物乏力薄,耶舍執意行之不倦。

 

大隋御世(581),重隆三寶。

開皇年初,帝降璽書,請耶舍弘法翻譯。

二年(582)七月,弟子道密等侍送耶舍入京,住大興善寺

主上禮問殷重頻繁,供奉隆厚優渥。

其年冬季開譯。

歷四年,得《百佛名經》、《牢固女經》、《大莊嚴法門經》、《德護長者經》、《蓮華面經》、《大雲輪請雨經》、《大方等日藏經》、《力莊嚴三昧經》八部。

 

耶舍年雖朽邁,修行更轉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羅尼〉修業,夢自身作佛。

如此靈祥繁多,其例非一。

 

後,耶舍移住廣濟寺,為外國僧主;存撫旅客,妙得人心。

 

忽一旦,耶舍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今明誡汝等門徒:

 『佛法難逢,宜勤修學!人身難獲,慎勿空過!』」

言訖就枕,奄然而化。

時,開皇九年(589)八月二十九日。

(註:依前所述,天保七年(556),至,時年四十,春秋應為七十三。)

 

耶舍面首形偉,特異常倫。

頂起肉髻,聳若雲峰。目處正中,上下量等。耳高且長,輪埵成具。

固是傳法之碩德也。

 

(隋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16 Thu 2015 20:00
  • 智敫

高僧釋智敫的故事。】

 

釋智敫,或云智敷,住循州 平等寺

弱年聽延祚寺 二師講《成實論》;聽法明法師講《金剛般若論》;又聽二德講《毗婆沙論》、《中論》;皆洞析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師臨聽,言無浮雜,義得明暢,方始離師。

 

及翻《攝論》,廣州刺史歐陽頠敦請智敫,不獲。

後翻《俱舍論》,方預其席。

智愷講此論,智敫等二十人,並掇拾文疏,於堂聽受。

智愷亡(568),真諦撫膺哀慟,遂率智敫等十二人,共傳香火,誓弘兩論,無令斷絕。

 

太建九年(577),智敫相續弘揚最多,同聽真諦席中,未有高者。

 

開皇十二年(592),王仲宣起逆,焚燒州境及智敫寺房,文疏並盡。

 

其年,敕令智敫廣州循州僧任。

經五年,廢缺法事。

 

後解僧任,智敫方於道場寺,講《攝論》十餘遍。

坐中達解者,有二十五人。

 

仁壽元年(601),智敫患疾,終於本寺。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15 Wed 2015 20:00
  • 智愷

南北朝高僧釋智愷的故事。】

 

智愷又云慧愷,俗姓,原住京都阿育王寺

初,與法泰等前後異發,同往外,事奉真諦

 

智愷素積道風,詞藻豐富。

真諦對翻《攝大乘論》,躬受其文;七月之中,文、疏並成,合二十五卷。

後更對翻《俱舍論》,十月便了,文、疏合計八十三卷。

真諦云:「若吾早遇汝編譯經論,此前所翻,不應缺少。今譯兩論,詞理圓備,吾無恨矣!」

 

智愷後延真諦廣州 顯明寺,住本房中,請真諦重講《俱舍論》一遍。

 

後(563),僧宗法准等度,就真諦求學,因未聞《攝論》,更為講之。

光大元年(567)四月初起,至臘月八日方訖一遍。

 

明年,僧宗等又請智愷智慧寺講《俱舍論》,知名學士七十餘人同諮。

光大二年(568)八月二十日,講至第四〈業品〉疏第九卷,文猶未盡,智愷患疾。

智愷自知不癒,索紙題詩曰:

「千秋本難滿,三時理易傾。

 石火無恆焰,電光非久明。

 遺文空滿笥,徒然昧後生。

 泉路方幽噎,寒隴向淒清。

 一隨朝露盡,唯有夜松聲。」

即放筆,與諸名德握手語別。

端坐如思,奄然而卒,春秋五十一。

葬於廣州 西陰寺南崗。

 

自餘論文,真諦續講。

至第五〈惑品〉第三卷,因體不適,便廢法事。

明年(569)肇春,真諦又化。

 

(《律二十二明了論》後記 /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14 Tue 2015 20:00
  • 法泰

南北朝高僧釋法泰的故事。】

 

釋法泰律師,住建業 定林寺

智愷僧宗法忍等,皆名聲高遠,宗匠當時。

 

天竺真諦,時值戰亂,流離十餘年,將回西國;

途至嶺南,為廣州刺史歐陽頠挽留。

因欲傳授,即周訪良僧,擬傳譯新文。

法泰僧宗智愷等,便不憚艱辛,至廣州 南海郡,遠尋三藏。

制旨寺,筆受文義。

近二十年,前後出五十餘部,並著疏記,皆此土所無者。

 

法泰雖博通教旨,偏重行持;至於律儀所制,性無違越。

光大二年(568),真諦法泰譯《律二十二明了論》解釋戒律,並著疏五卷。

法泰即勒於座右,遵奉行之。

 

太建三年(571),法泰建業,並齎新翻經論,宣示義旨,驚異當時。

其諸部中,有《攝大乘論》、《俱舍論》,文詞豐富,理義幽玄,思越常情,鮮知其旨。

 

先是梁武帝尊崇《大智度論》,兼敬《成實論》,學人望風歸靡。

陳武帝好異前朝,乃廣流《大品般若經》,尤好《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法泰雖屢演敷,但僧俗無受,使法座無繼,寂然無聞。

彭城 釋靜嵩避難至金陵,希學正理;法泰乃顯發玄門,釋其疑義,隨機述旨,披釋無遺。

 

法泰博諮真諦,傳業靜嵩,知我者希,俗言焉及?

後,不測其終。

 

(《律二十二明了論》後記 /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北朝高僧月婆首那的故事。】

 

月婆首那(Upaśūnya),意譯高空,中天竺 優禪尼國王子。

生知俊朗,體悟幽微;

專學佛經,尤精義理;

洞曉音韻,兼善方言。

 

東魏年中,遊化東土。

元象元年(538),於鄴城司徒公孫騰宅,譯《僧伽吒經》。

興和三年(541),出《大迦葉經》、《頻婆娑羅王問佛供養經》。

三部共七卷釋僧昉筆受。

 

禪,外客去留任情,首那請欲還鄉。

梁武帝 大同年,辭南度。

路經江左,被梁武帝留。

因譯《大乘頂王經》一部。

 

太清二年(548),遇于闐求那跋陀羅(意譯德賢)齎《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本。

首那乞願弘通,跋陀羅嘉其雅操,豁然授予。

時遇侯景作亂,未暇翻傳,首那攜負東西,誦持供養。

天嘉六年(565),始於江州業寺譯之,釋智昕筆受。

江州刺史黃法氍為施主,僧正釋惠恭等監掌。

 

首那一身備歷;後,不知所終。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12 Sun 2015 20:00
  • 真諦

高僧真諦的故事。】

 

波羅末陀(Paramārtha),意譯真諦,俗名拘那羅陀,意譯親依,西天竺 優禪尼國(Ujjain)人。

為人德行澄明,儀表清肅,風神爽拔,悠然自遠。

三藏經典,無不研究,藝術異能,素為諳練;雖遵融佛理,而以通家知名。

 

梁武帝德加四域,盛倡三寶。

大同年中,勅張氾等送扶南國使返國,並再請名僧和經論等。

時,真諦歷遊諸國,隨機利眾,正在扶南

彼國即屈請真諦齎持經論赴請,於大同十二年(546)八月十五日達於南海

沿路所經,停留兩年,方於太清二年(548)閏八月至京。

武帝親身頂禮,於寶雲殿竭誠供養。

 

未久,侯景作亂(549),真諦不得譯講,乃步入東土。

富春縣陸元哲乃為之創設譯場,招延釋寶瓊等二十餘人譯經。

 

翻至《十七地論》,適得五卷,而國難未靜。

真諦又為侯景請還京供養。

 

後,侯景敗亡,元帝登基(552),真諦乃止於金陵 正觀寺

禪師等二十餘人翻《金光明經》。

 

時因戰亂,改朝換代,真諦數度遷移,並隨方翻譯。

然,本意不申,真諦遂欲往楞伽修國

以僧俗虔請,結誓留之,乃停於南越

便與前舊臣重檢所翻,有文旨不合者,皆融通之。

 

真諦飄流寓居,無心安住,又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裝大舶欲返西國。

學徒得知,追逐挽留。

太守陳述眾情,重申邀請。

真諦乃權止海隅,束裝伺旅。

 

陳文帝 天嘉三年(562)九月,真諦發自梁安,泛舶西行。

然,業風所吹,飄還廣州,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歐陽頠乃延真諦制旨寺,請翻新文。

真諦見此業緣,西還無望,乃對智愷等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等。

後,歐陽頠薨,子歐陽紇續為施主,請傳經論,真諦又許焉。

 

天嘉四年(563),揚都 建元寺沙門僧宗法准律師等遠來承問。

真諦欣其來意,乃為翻《攝大乘論》等,首尾兩年,覆疏宗旨。

 

真諦神思幽通,量非人情能測。

嘗居水洲,歐陽紇往訪,濤涌難渡。

真諦乃舒坐具於水上,盤坐其內,浮達至岸;既登岸,而坐具不濕。

有時或乘荷葉而渡。

如斯神異,其例甚眾。

 

光大二年(568)六月,真諦厭世浮雜,不如早生勝土,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

時,智愷正講《俱舍論》,聞風馳往;僧俗奔赴,相繼山川。

刺史又遣人伺衛防範,親自稽首挽留三日,真諦方回心轉意。

因而迎還,止於王園寺

 

陳宣帝 太建元年(569),真諦患疾。

乃遺命嚴示因果,書傳累紙,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春秋七十一。

明日於潮亭,火化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各齎經論返回匡山

 

真諦來東夏,總歷二代,凡二十三載,出經論記傳共數十部。

雖廣出眾經,但偏重《攝論》類。

餘有未譯本,皆貝多羅樹葉,凡二百四十甲;若依紙翻之,則二萬餘卷。

譯訖者僅數甲之文。

 

初,真諦傳授《攝論》,僧宗智愷等歸附,留心既久,敞懷相承。

真諦又當面闡揚,遂情理無隱。

嚴冬一日,真諦衣服單薄,智愷等終夜靜立,奉侍諮詢。

真諦有時眠寐,智愷密以衣被覆之。

真諦潛覺知,便曳之於地。

其節儉知足如此。

 

智愷奉侍,日久逾親。

一日,真諦喟然三嘆。

智愷問其故。

答曰:「君等誠習正法,實合傳授,但恨弘法非時,有阻來意耳。」

智愷聞之如噎,良久,乃聲淚俱下,跪曰:

「大法遠來中國,而眾生無感,可順理耶?」

真諦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國,非近非遠。

 吾等沒後,當盛弘之。

 僅以不睹其興,故嘆息耳。」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魏高僧勒那摩提的故事。】

 

勒那摩提(Ratna-mati),意譯寶意,中天竺僧。

見聞廣博,理事兼通,工法術,善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

三十二字偈,可背誦一億偈。

 

寶意志存遊化,北魏宣武帝 正始五年(508),東至洛陽

譯《究竟一乘寶性論》、《法華經論》等。

 

寶意後住永寧寺

信州刺史綦母懷文(複姓),巧思多知,見識廣博;

凡國家營建宮室器械,無所不涉,利公益私,一時之最。

時,懷文受敕修繕永寧寺,見寶意有異術,常供養承事,盼有聞見。

寶意視之平平,全無言對。

懷文心恨之。

 

後,玄武館有一柔然客,與寶意西域舊交,乘馬衣皮來寺。

二人相見,以外語言笑整日。

懷文旁見外語,不得往復,乃謂寶意曰:

「弟子好事人也。

 近來供承,望師施意,而全不賜一言。

 此北耳!獸心人面,殺生血食,何足可尚?不期相遇,反成莫逆。」

寶意曰:「汝勿輕視他。縱使讀萬卷書,臨事未必超過他。」

懷文曰:「當與較技賭馬。」

寶意曰:「汝有何技耶?」

曰:「算術之能。無論望山臨水,懸測高深,穀倉地窖,不差升合。」

寶意笑曰:「此小兒戲耳!」

時,庭前有一棗樹極大,果實繁滿,悉已成熟。

寶意仰視樹曰:「汝知其上有多少棗子乎?」

懷文怪而笑曰:

「計算即知。

 若依鉤股標準,則天文地理亦可推測。

 草木繁亂,有何徵兆可計?實謾言也。」

寶意柔然客曰:「他即知之。」

懷文憤氣不信,即立契賭馬。

寺僧老宿咸來同看旁證。

寶意具告柔然客,彼笑而受之。

懷文復要求云:「需能知多少成核,多少枯死無核。」

斷許既了,柔然客自腰間皮袋拿出一物,似今秤衡;

穿五色線,線各穿白珠。

以此量樹,或上或下,或旁或側,抽線眨眼,周迴良久。

即向寶意搖頭而笑述其數。

寶意乃遣人撲果實盡下,一一看閱。

疑者,懷文自剖看。

結果竟無差錯。

柔然客乃獲馬而歸。

 

寶意常見洛城人遠向嵩高山少室山取薪。

一日自云:

「百姓如此擔負辛苦。

 我欲暫牽取二山,枕於洛水頭,待人伐薪足,方放山還去。

 此但數術耳,不以為難。

 但,無知者將誣我為聖,所以不敢。」

 

寶意神理特異,領略文,遍盡深奧。

帝常令講《華嚴經》,析釋開解,精義每發。

 

寶意臨欲終,語弟子曰:

「我更停五三日,便往一處行。

 汝等念修正道,勿懷眷戀。」

便閉門臥病。

有弟子竊於門縫視之,見寶意身不著床,在空仰臥,即相告同視。

一僧忽咳。

寶意還臥床如舊,遙謂曰:

「門外是誰?何不來入?

 我因床熱,故取涼耳。

 汝勿怪也。」

 

一日,寶意正處講座,忽有形如大官持笏者云:

「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經》。」

寶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訖經文,當從來命。

 雖是如此,法事不能獨建,都講、香火、維那、梵唄諸師亦皆須之,可請令定。」

使者即如所言,前請助講諸僧。

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

寶意乃含笑熙怡,告眾辭別,忽然卒於法座。

都講等僧亦同時亡。

境聞見,無不歎異。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魏高僧菩提流支的故事。】

 

菩提流支(Bodhi-ruci),意譯道希、覺希、覺愛,北天竺人。

遍通三藏,妙入密咒,志在弘法,廣傳世間。

遂於元魏宣武帝 永平元年(508),遠道來至洛陽

帝接待慰勞,供給甚豐,請居永寧寺,勅為譯經大師。

 

其年,流支奉勅翻《十地經論》。

帝親手筆受一日,然後方付釋僧辯等訖盡。

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從傳授,孜孜如也。

 

流支房內,經論本約有萬夾,所譯筆受草本,滿一間屋。

北魏 永平元年至東魏 天平二年(535),流支總譯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

經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字寶篋經》、《深密解脫經》、《法集經》、《入楞伽經》。

論如:《無量壽優波提舍經論》、《妙法蓮華經論》、《大寶積經論》、《十地經論》、《十二因緣論》。

 

流支善咒術。

嘗坐井口,澡瓶內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水。

流支乃取柳枝,聊揮井口,密加誦咒;

才數遍,井水上湧至井口,即以缽取用。

旁僧見之,咸歎聖人。

流支曰:「此乃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乃謂為聖。懼惑世人,遂祕不宣。」

 

(隋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9 Thu 2015 20:00
  • 曇曜

元魏高僧釋曇曜的故事。】

 

釋曇曜,年少出家,堅貞儉約。

 

元魏 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帝誤信司徒崔皓與道士寇謙之,屠殺種,焚毀寺塔。

至庚寅年(450),太武帝患疾,心方悔悟,兼有白足禪師釋曇始來相啟發,即誅夷氏。

 

後,文成帝立(452),下令復興佛教。

即起塔寺,搜訪經典,三寶還興。

帝禮曇曜為師,於和平元年(460),敕為北臺之昭玄統(註:僧官名),統理僧眾。

 

曇曜請帝於京西武周山石壁開窟五所。(註:即為雲崗石窟之始)

各鐫一佛像,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窮諸巧麗。

龕別異狀,駭動人神,龕之大者,舉高二十餘丈,可受三千許人。

東為僧寺,名曰靈巖寺,西頭尼寺,各可容千人。

 

和平三年(462),曇曜歎前滅佛,欣今重興;

故於北臺石窟通樂寺集諸德僧與天竺沙門吉迦夜譯經;

完成《淨度三昧經》、《付法藏傳》。

孝文帝 延興二年(472),新譯《雜寶藏經》,重譯《付法藏因緣傳》。

太和十年(486),譯《大吉義神咒經》。

 

後,不測其終。

 

(隋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

唐 道宣《續高僧傳》《廣弘明集》

明佺等《大周刊定眾經目錄》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8 Wed 2015 20:00
  • 寶唱

高僧釋寶唱的故事。】

 

釋寶唱俗姓吳郡人。

年少懷寬,清白堅貞,田作為主,傭書為副。

古籍過目,便能強記,知其義理。

 

寶唱年十八,投僧祐律師出家,住莊嚴寺

諮稟經律,承風建德;博採群言,酌其精義。

 

寶唱又思開悟士俗,以廣濟為先;

即從處士顧道曠呂僧智等學習儒道要義。

時僧以其涉略世務,謂有俗志,乃造訪家室,寶唱執固不返。

建武二年(495),寶唱近三十歲,父喪服畢,方棄常習,至都專法。

涉歷五載,又中風疾。

 

代末(502),寶唱遇亂,移往東南,遠至閩越,討論法業。

天監四年(505),方還京都,受勅為新安寺主。

 

天監十五年(516),帝勅寶唱撰《經律異相》五十五卷。

 

帝以國土調適,無諸災障,乃因上資三寶,中賴四天,下藉龍王眾神祐助,世間蒼生始獲安樂。

雖具有文,但散在經論,故令寶唱等總撰集錄,輯成《眾經護國鬼神名錄》三卷(天監十五年)、《眾經諸佛名》三卷(十六年)、《眾經擁護國土諸龍王名錄》三卷(十六年)、《眾經懺悔滅罪方法》三/四卷(十六年)

或建福攘災,或禮懺除障,或饗神鬼,或祭龍王。

諸所祈求,帝必親覽,指事祠禱,訖多感靈。

所以五十年間,兆民荷賴,由此力也。

 

時,太子蕭綱尤好佛教,撰《法寶聯璧》二百餘卷,又別令寶唱綴輯區別。

 

帝以佛法深奧,淺識難通,若非才學,無由造極;

又勅寶唱,自佛教東傳,僧俗有敘佛理者,全都集聚,號曰《續法輪論》,合七十餘卷。

使迷理者,見便歸信。

 

天監十七年(518),勅寶唱重撰《梁世眾經目錄》四卷,雅合時望。

遂勅之掌華林園寶雲經藏,搜求遺逸,皆令具足。

 

初,天監九年,寶唱先疾復動,便發二願:

一、遍尋經論,使無遺失。

二、搜括歷代僧錄,分類別之。

即於天監十三年,完成《名僧傳》三十一卷。

 

不測其終。

 

(隋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僧僧伽婆羅的故事。】

 

僧伽婆羅Saṃgha-pāla),意譯眾鎧,扶南國(今柬埔寨)人。

幼而穎悟,早學佛法,十五歲出家。

時,偏業《阿毘曇論》,聲譽海南

受具足戒後,廣習律藏。

 

婆羅勇於遊方開化,聞齊國有弘法,即隨舶至都,住正觀寺

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弟子,從之精研《方等經》。

 

婆羅博涉多通,解數國書語。

亡墜,法教衰微,婆羅外絕交遊,潔靜身心。

御世(502),搜訪術能之士。

天監五年(506)起,婆羅被勅徵召,傳譯佛經。

歷十七年,合譯十一部,即《阿育王經》、《解脫道論》等。

 

初翻經日,梁武帝躬臨壽光殿法座,筆受其文;

然後方付沙門寶唱慧超僧智法雲袁曇允等完成。

 

天子禮接甚厚,引為家僧。

太尉臨川王 蕭宏接遇隆重。

婆羅不畜私財,以嚫施立寺。

 

普通五年(524),婆羅因疾卒於正觀寺,春秋六十五。

 

(隋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6 Mon 2015 20:00
  • 曇副

高僧釋曇副的故事。】

 

釋曇副俗姓鄴陽人。

清白堅貞,有風譽威望,十餘歲出家,住安樂寺

 

曇副宿植福因,產業豐厚,雖蓄金盈餘,不因操心。

自知止足,廣行慈悲,常懷矜恤,濟人為務。

 

曇副為沙門寶誌所敬,常言:「此人五法城之侶也。」

每預言之云:「君當生兜率,勤事氏。」

此言符會曇副之願心。

 

曇副捨財,造《法華經》、《無量壽經》、《彌勒經》、《四天王經》、《遺教經》、《賢劫千佛名經》、《比丘戒本》、《比丘尼戒本》各一千部,並作布薩籌十萬枚。

傳布遠方,流化異域,開暢微遠。

 

曇副竭財弘教,盡思幽深,戒行精峻,唯至唯勤。

乃通夢相,有人語之曰:「汝兜率之業已辦,無所復慮也。」

又夢彌勒手摩其頂,天香幡氣,神龍現體。

一、二年中,靈應相連。

 

建武四年,曇副卒,春秋六十餘。

 

(梁 寶唱《名僧傳》 寶亮《名僧傳抄》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5 Sun 2015 20:00
  • 僧表

高僧釋僧表的故事。】

 

釋僧表俗姓涼州人,志力勇猛。

弗樓沙國原有佛缽,今在罽賓 臺寺,恆有五百阿羅漢供養缽。

後,缽騰空至涼州,有十二阿羅漢隨缽停此;六年後,還回罽賓

僧表恨不及見,乃欲西踰蔥嶺,致以誠禮。

 

于闐國,時值罽賓路阻。

于闐王將張志模繪佛缽圖予僧表

又問:「復有所願否?」

對曰:「摩伽羅寶勝佛像。外國相傳,最似真相。願得而供養。」

王即命巧匠營造金箔像,金光寬高一丈,以真舍利置頂上。

僧表即迎還涼州

 

後,僧表土將亡,欲返淮海

欣平縣,沙門釋道汪求停缽、像供養。

僧表入住二載,卒於寺。

 

(梁 寶唱《名僧傳》 寶亮《名僧傳抄》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4 Sat 2015 20:00
  • 法惠

高昌高僧法惠的故事。】

 

法惠俗姓高昌人。

少好射獵、酣酒、弦歌。

其婦美艶,一國無雙,富貴子弟爭與私通。

法惠他日出遊,為富豪所打,即避往龜茲

 

居此日久,法惠乃願出家,而貧無法服。

彼國人死,換以好衣,送尸陀林,辭訣而返。

法惠即隨喪家去彼處。

待其返家,便剝死人衣,欲貿法服。

但遇起屍鬼,起相周旋,更為輸贏,凡經七番,法惠獲勝。

乃剝取衣裳,貨得三千,以買法服,遂得出家。

 

法惠修學禪律,苦行絕倫,蔬食善誘,心無是非。

後還高昌,住仙窟寺

 

法惠德素既高,尼眾依止,稟其誡訓。

唯國都郎中寺 尼謂法惠曰:

「阿闍梨未好。

 可往龜茲國 金華寺直月

 當得勝法。」

 

法惠尼語,即至龜茲直月

直月歡喜,呼進房內,以葡萄酒令其服飲。

法惠大驚愕:「我清淨已久。本來此覓法,反令飲非法之藥。」乃苦執不肯。

直月便急推令去。

法惠即退思惟,遂不敢違,便頓飲盡,醉悶而臥。

直月鎖房,便自行他處。

法惠酒醒,追悔懊惱:「我忽犯戒!」悔過自責,捶打身體,欲自害命。

於此少時,遂得第三果。

直月返還,問曰:「得否?」

 

後,法惠高昌,大弘經律,道俗歸敬,傾動鄉邑。

永元年中,無疾坐亡,手屈四指。(註:意指已證四果阿羅漢。)

 

(梁 寶唱《名僧傳》 寶亮《名僧傳抄》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3 Fri 2015 20:00
  • 道海

劉宋高僧釋道海的故事。】

 

釋道海江陵人。

一生勤厲修行,安貧守約,不改其操。

 

嘗於長沙寺,冬齋將訖;時,諸僧共作無量壽齋。

道海素空乏,無物以隨眾,乃發憤燃二指以供養。

遂而頓悶,殆將仆絕。

時,諸僧云:「但歸命觀世音菩薩,可得痛癒。」

於是,道海端心正念,俄而便癒。

 

後,道海有疾,於日暮時至塔下經行,因而危篤。

至明日將夕,曰:「今有勝人在空中,遙來相迎。」

乃明述報應,誨誘其功。

言訖安臥,怡然而盡。

 

(梁 寶唱《名僧傳》 寶亮《名僧傳抄》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02 Thu 2015 20:00
  • 道韶

元魏高僧釋道韶的故事。】

 

釋道韶俗姓燉煌人,年少出家。

勤修道業,讀誦大乘,披覽戒律,備學諸禪。

修頭陀行,服弊衣,坐塚間。

年過五十,節操愈明,獨處山林,單行獸窟,歷觀生死。

 

嘗夜坐樹下,忽雷電霹靂,折樹落石,猛虎群號;

道韶端然不動,禪寂無異。

天明,村人獻食,道韶問:「山路土泥深淺?」

村人云:「不雨已久。」

方悟昨夜之事乃鬼神所為。

 

其日下午,道韶又見索甲彌山,旌旗遍野。

俄而,有人來問:「沙門何故奪我所住?」

答曰:「來此,欲以道易俗。謂君是善神,共求勝果,不料君乃責怪。」

神有慚焉。

道韶剛正質直,一生如此,獨處山間三十餘載,時遇惡魔,多類此也。

 

後,道韶於房中坐禪,全身皆冷,唯心下微溫,眷屬皆悲,謂已遷滅。

經四日,道韶乃起。

眾問其故。

自說:

「見閻羅王揮其手,便覺身冷,謂道韶曰:

 『君今來此,當巡行地獄。

  此諸罪人,皆不信佛法,造三惡業。

  君命尚延,可教化人間。』

 道韶曰:『世有佛經,妥善教導,猶不遵修,況我凡夫,言豈生信?』

 閻羅王曰:『當為君現證,令人信也。』

 便捉右臂,拉使長八寸,而左手如故。」

及舉右臂,果長。

 

於是,道韶精勤有倍常日,勸導僧俗,講說經戒。

每中食,常得舍利;諸有起舍利塔者,皆給予之。

此後,氣力康勝。

 

復過十年,道韶年至六十餘,卒於竹林寺

 

(梁 寶唱《名僧傳》 寶亮《名僧傳抄》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宋高僧僧伽羅多哆的故事。】

 

僧伽羅多哆(意譯眾濟),西域人。

少失二親又無兄弟,乃捨俗出家。

摒棄小欲,虛心慕遠,不尚榮華,唯以悟得佛意為貴。

語談經律,通曉禪教;人息不息,篤學無倦。

 

劉宋 景平二年,眾濟自外國達於帝京,棲居山林,乞食人間。

 

元嘉十年,眾濟擇鍾山之陽,開山立寺。

聳剎陵雲,高堂架日,鑿㵎延流,傍巖列樹,號曰宋熙寺

領禪學之眾三十餘人,四輩供施相繼不絕。

眾濟不畜私財,得施必入於眾。

禪席常溫,法言不輟。

 

元嘉二十七年,眾濟卒,春秋五十九。

 

(梁 寶唱《名僧傳》 寶亮《名僧傳抄》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30 Tue 2015 20:00
  • 曇濟

劉宋高僧釋曇濟的故事。】

 

釋曇濟河東人。

十三歲出家,為僧導法師弟子,住壽春 八公山東山寺

少即器度深廣,威儀端肅,機悟皆發。

讀《成實論》、《涅槃經》,以夜繼日,未常安𥨊。

初,高談遠論,以此自娛,善言謔巧應對。

及自當師匠,即虛心待物,言行舉止,莫非禮度;綱維正法,開示未聞。

 

曇濟年始三十,便譽流四海,天子聞風,請至京邑。

乃於 大明二年(458),過江,住中興寺

法輪常轉,甘露灑澤,四方義學,異軌同到。

曇濟說法,理合人心,道俗嗟仰。

著《七宗論》,第一,本無宗;第二,本無異宗;第三,即色宗;第四,識含宗;第五,幻化宗;第六,心無宗;第七,緣會宗。

 

後,曇濟移居莊嚴寺,與曇斌法師同住。

 

(梁 寶唱《名僧傳》 寶亮《名僧傳抄》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9 Mon 2015 20:00
  • 覺世

劉宋高僧釋覺世的故事。】

 

釋覺世京兆人,年十二出家。

篤信行,無嗜慾,觀世間榮利若浮雲。

善《涅槃經》、《大品般若經》。

立二諦義,以不空假名為宗。

論議清辯,與惠整齊名;高談玄勝,以理領會,估略過之。

 

覺世少遊彭城,後至京區,住長樂寺

劉宋 泰始年中,多通《方等經》。

覺世手不執卷,而思徹幽微,人有磐石疑難,莫不冰釋。

 

覺世精進勇猛,三業俱勤。

弟子僧瑤犯酒戒。

覺世戒之曰:

「縱情怠惰,醉酒飽食,皆伐性之斧也。

 婆嫗、貧寒尚不為,況欲息心者哉?

 若能依律懇懺,特恕一次。

 若其不爾,即宜遠去。」

於是門徒肅然,莫不戰慓。

四輩崇敬,遠人仰慕。

 

後,覺世卒,春秋五十九。

 

(梁 寶唱《名僧傳》 寶亮《名僧傳抄》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8 Sun 2015 20:00
  • 法宣

比丘尼釋法宣的故事。】

 

釋法宣俗姓剡縣人,父王道寄,世奉佛法。

法宣幼即有離俗之志,年始七歲便素食苦節。

十八歲誦《法華經》,首尾通利,解其指歸。

時,法宣坐臥,總見有帳蓋覆之。

驟有媒妁議親,法宣誓言不許。

 

法宣年二十四,父母携至剡縣 齊明寺,從德樂比丘尼出家。

即於其日,帳蓋自消。

法宣博覽經書,深入理味。

受具足戒後,鄉邑時人莫不服其精致。

 

劉宋之季,有僧柔法師周遊東夏,講宣經論。

法宣咸暢其精微,究其淵奧。

 

永明年中,法宣又從惠熙法師諮受《十誦律》。

 

後,法宣移住山陰 招明寺,傳講經律,名揚吳越

 

法宣不立私財,以嚫施修飾寺宇,造構精華,狀若神工;

寫經鑄像,靡不必備。

吳郡 張援穎川 庾詠汝南 周顒皆一時名秀,莫不躬往禮敬。

 

巴陵王 蕭昭胄出守會稽,厚加供待。

 

衡陽王 蕭元簡到郡,請為母師。

 

天監十五年(516),法宣卒,年八十三。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