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僧尼居士 (3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Jun 27 Sat 2015 20:00
  • 道貴

比丘尼釋道貴的故事。】

 

釋道貴俗姓長安人。

幼清恬樸素,善研事理,志勤才整,精苦過人。

誓弘佛化,葷腥不食,濟物為懷,弊衣自足。

誦《勝鬘經》、《無量壽經》,不捨晝夜。

父母愛念,使其為道,於十七歲出家。

 

道貴博覽經律,究悉文理。

不羨名聞,唯以習道為業。

觀境入定,行坐不休。

悔過發願,言辭哀懇,聽者震肅。

 

竟陵 文宣王 蕭子良善相推敬,為造頂山寺以聚禪眾。

道貴為住持,固執不從;請為禪範,然後許之。

於是結伴林下,棲寄終生。

縱復雲霧晦暗,白雪埋山,端然寂坐,不曾間斷。

 

道貴得人信施,廣興福業,不以纖毫自潤己身。

天監十五年(516),道貴卒,年八十六,葬於鍾山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6 Fri 2015 20:00
  • 惠暉

比丘尼釋惠暉的故事。】

 

釋惠暉俗姓青州人。

六歲(447)即好樂入道,父母不許。

至年十一(452),斷葷辛;

清虛淡朗,姿貌詳雅;

讀《大涅槃經》,誦《法華經》。

 

惠暉年十七(458),隨父至都;

精進勇猛,行人所不能行。

父母愛之,許滿其願;

惠暉便於十八歲(459)出家,住樂安寺

曇斌曇濟僧柔慧次四法師聽《成實論》及涅槃諸經。

 

惠暉於十餘年中,蘊為法匠,京邑諸尼無不諮受。

於是法席頻建,四方雲集。

惠暉講說不休,禪誦無輟,標心正念,日夕忘寢。

王公貴賤無不敬重,十方來嚫,四時競供。

所獲之財,惠暉追造經像,隨宜遠施。

若有餘財,即修建樂安寺,皆令新整。

 

天監十三年(514),惠暉卒,年七十三,葬石頭崗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5 Thu 2015 20:00
  • 僧述

比丘尼釋僧述的故事。】

 

釋僧述俗姓彭城人,父僧珍,僑居建康

僧述年幼即立志佛道,八歲食素。

至十八、九歲,於 元嘉二十四年(447),從禪林寺 淨秀比丘尼出家。

 

僧述遍覽經律,戒行清苦不虧。

後,專研十誦律,文義優廣。

復從僧隱僧審二法師諮受祕觀,遍三昧門。

 

既而,移住禪林寺,為禪學所宗。

然,去來投集,喧囂擾動,僧述因而有隱居之志。

臨川王貴嬪聞之,欲為僧述捨宅立寺,而時制不許。

 

元徽二年(474)九月一日,汝南王母啟帝,勅準。

締構殿堂房宇五十餘間。

僧述率其同志二十人以禪寂為樂,名曰閑居寺

 

僧述動靜守真,不效浮飾。

之際,世道紛喧,僧述且禪且寂,風塵不擾。

時,文惠太子、竟陵 文宣王大相禮遇,修寺光奇,供養未息。

時,天下有道,四方僧俗敬仰雲集。

 

僧述不蓄私財,隨得隨散,或賬濟,或放生。

曾造金像五軀,並皆壯麗。

寫經及律一千餘卷,書卷帶軸寶飾莊嚴。

 

天監十二年(513),僧述卒,年八十四,葬於鍾山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丘尼釋淨淵釋淨行的故事。】

 

釋淨淵釋淨行為姐妹,住竹園寺,俗姓鉅鹿人。

 

淨淵年幼即有成人之智。

五、六歲時嘗聚沙為塔,刻木作像;燒香敬拜,終日不足。

每聞人言,常深詢問,以詳知其理。

 

淨淵二十歲出家,以戀慕父母,不食不眠,僅飲水維生。

眾人勸導皆不從,終竟七日;此後,即蔬食長齋。

 

淨淵戒忍精苦,不需他人督促勉勵;是以師友嗟敬,遠近稱譽。

齊文帝大相欽禮,四事供養頻仍。

 

天監五年,淨淵卒,年七十一。

 

淨行淨淵之第五妹。

幼而神采清秀,識遠有志,強勁直爽,風格不凡。

 

淨行年少時與縣令郭洽之妻氏相識。

郭洽欲害妻之言洩於路途。

淨行請兄勸諫郭洽,然郭洽不從。

淨行密語氏,而氏不信;淨行執手慟泣,於是而返。

後一、二日,郭洽果害之。

 

淨行年十七,從法施比丘尼出家。

學《成實論》、《阿毘達磨》、《涅槃經》、《華嚴經》。

每見端倪,已達旨趣,探究淵幽,博辯無窮。

竟陵 文宣王 蕭子良厚加資給,僧宗寶亮二法師亦雅相賞異。

 

及請淨行講說,聽眾輒數百人,官第、尼寺法會相續,先達無能屈者。

後,竟陵王欲撰僧錄,區分學眾,無可與淨行同輩者。

 

淨行晚年好禪觀,菜食精苦。

皇帝聞之,雅相歎賞。

天監八年,淨行卒,年六十六,葬於鍾山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3 Tue 2015 20:00
  • 淨賢

比丘尼釋淨賢的故事。】

 

釋淨賢俗姓永世人,住青園東寺

淨賢善處事,有才能,而好修禪定。

博覽經律,言必雅正;雖不講經,但究旨要。

 

劉宋文帝善之。

湘東王童時,夜常夢魘;勅從淨賢受三歸依,惡夢即除。

帝益相善,厚施親賞。

明帝即位,禮遇益隆,供給彌重。

 

淨賢建齋設講相繼不絕,當時名士莫不宗敬。

後,總理寺務十餘年。

天監四年,淨賢卒,年七十五。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2 Mon 2015 20:00
  • 惠勝

比丘尼釋惠勝的故事。】

 

釋惠勝俗姓彭城人,父僧智寓居建康

惠勝幼時即願出家,以方正自立。

少言,言必能行。

身無輕躁,旬日不出門。

見之者莫不敬異。

 

劉宋 元嘉二十一年,惠勝出家,時年十八,為淨秀比丘尼弟子,住禪林寺

受具戒後,講《法華經》。

曾隨集善寺 慧緒比丘尼學五行禪。

後,從草堂寺 惠隱靈根寺 法穎修觀行;奇相妙證,獨得懷抱。

 

人見而問之。

惠勝皆答:「罪無輕重,一時發露,懺悔懇切,以晝繫夜。」

貴賤崇敬,供施不斷。

 

天監四年,惠勝卒,年八十一,葬於白板山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1 Sun 2015 20:00
  • 馮尼

高昌 尼的故事。】

 

比丘尼,高昌人,時人敬重之,故以其俗姓為字號。

年三十出家,住高昌國交河城郎中寺

吃素,日中一食,戒行精苦。

嘗燒六指供養三寶,皆至掌。

誦《大般涅槃經》三日一遍。

 

時有法惠法師,精進出眾,為高昌全國尼眾之依止師。

後忽謂法惠言:

「阿闍梨未好。

 是阿闍梨善知識。

 阿闍梨可往龜茲國 金華寺直月,將得殊勝教法。

法惠聞而從之,即至彼寺見直月

直月歡喜,以葡萄酒一升予之令飲。

法惠驚愕曰:「我來覓勝法,反要我飲非法之物!」

法惠不肯飲,直月推其背,急令出去。

法惠退思:「我既遠來,未達此意,恐不宜違。」

即頓飲之,遂醉吐昏迷,無所復識。

直月便自行他處。

法惠酒醒,自知犯戒,生大慚愧,搥身悔責,欲自害命,因此思惟,遂得第三果。

直月還,問曰:「已得耶?」

法惠答曰:「然。」乃回高昌

 

法惠未先聯繫高昌,尚離二百里,即呼尼眾,遠出候迎。

 

先知皆類此也,高昌諸尼莫不奉之為師。

天監三年,卒,年九十六。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0 Sat 2015 20:00
  • 曇輝

比丘尼釋曇輝的故事。】

 

釋曇輝(或云曇暉俗姓青陽,名白玉蜀郡 成都人。

年七歲(428),便樂坐禪。

曾與姊共寢,曇輝夜中入定。

姊於屏風角尋得,身如木石,亦無氣息。

姊大驚怪,喚告家人。

至曉,曇輝猶不醒,家人奔問巫覡,皆言鬼神附身。

 

曇輝幼年即樂出家修道,然父母不許。

劉宋 元嘉九年(432),有外國禪師畺良耶舍,大弘禪觀。

曇輝時年十一,求母請禪師,欲諮禪法,母從之。

耶舍一見,歎有天分,令其修習,並囑法育比丘尼相助。

時,母已將之許配於曇輝之姑子(即堂兄),且出嫁有期。

不得餘計,法育遂密迎曇輝至寺。

家既知,將逼嫁之。

曇輝不肯行,深立誓言:「若我道心不果遂,被限制逼迫者,便將投火飼虎,棄除穢身,願十方諸佛證見至心。」

 

刺史甄法崇信尚佛法,聞之,遣使迎曇輝

集諸官員及名望,並請諸僧尼,互加難問。

曇輝陳述答難無所退屈,坐者歎之。

法崇乃問曇輝曰:「汝真能出家否?」

答曰:「微願久發,特乞救濟。」

法崇曰:「善!」乃許離夫家,聽其入道。

即遣使語曇輝之姑,姑即奉教。

曇輝遂得從法育出家,時,年始十三(434)。

 

曇輝法育學修禪觀,方得稟受,即於座末入定:

 見東方有二光明,其一如日而白,其一如月而青。

 曇輝即於定中立念云:

 「白者必是菩薩道,青者是聲聞法。

  若真如此,當令青者消散,而白光熾盛。」

 即應和此念,青光遂滅,白光熾滿。

及至出定,向法育說。

法育善觀道,聞而歡喜讚善。

時,同坐四十餘人莫不歎其希有。

 

曇輝出家三年後,婿心疑為詐,率眾強帶回家。

曇輝時年十六(437),即使婢保護,不受侵逼。

婿無可奈何,又提訴於州。

刺史歎異,問畺良耶舍

耶舍曰:

曇輝根利,慎勿違之。

 若婿家須解婚費用,不足者,貧道有一奴僕可隨喜。」

於是解婚,釋放曇輝

 

後,曇輝於禪中自解佛性、常住大乘等義,並非從師習受。

時,諸名師極力問難曇輝,皆無能屈之者。

於是名揚遠近,莫不歸服。

 

元嘉十九年(442),臨川王 劉義慶南兗州刺史,延請曇輝廣陵

時,曇輝年二十一。

 

後,驃騎將軍治,復請曇輝南楚

時,男女僧俗弟子有千二百人。

 

歲月稍久,曇輝思母轉深,固請還鄉。

後,曇輝德行既高,門徒日眾。

即於市橋西北自營塔寺,殿堂廂廊未久即成。

後,曇輝復營三寺,皆悉神速,眾皆歎服,稱有神力。

 

天監三年(504),曇輝卒,年八十三。

 

初,張峻嘗忽然往訪曇輝,不令預知。

同行賓客三十許人坐始定,曇輝便出果、粽,並悉時珍。

刺史劉悛後嘗直往,亦復如是,猶似曇輝早已預知。

 

宣武王 蕭懿嘗送物,使曇輝設百人會。

王本言不出席,臨時又自往。

及至,乃有三百僧,共王佐吏近四百人。

將欲行道,曇輝遣婢來向王請人出食。

王即遣人。

唯見曇輝二弟子及二婢備食,無餘人手。

王更歎曇輝之不可量也。

 

或有問曇輝:「師徒不過中等之產,云何造作有若神化?」

答云:

「貧道自無居貯。

 若須費用,五三金而已,隨即有之。

 亦不知何以如此?」

故,談者以為有無盡藏焉。

 

(南朝齊 王琰《冥祥記》梁 寶唱《比丘尼傳》唐 道世《法苑珠林》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9 Fri 2015 20:00
  • 僧念

比丘尼釋僧念的故事。】

 

釋僧念俗姓泰山 南城人,父羊彌任州吏,招提寺 曇叡法師為其侄。

 

僧念德能早秀,才識明達。

十歲( 元嘉年初)出家,為法護比丘尼弟子,隨師住太后寺

貞節苦志,禪思精密,博涉多通,文義兼美。

 

僧念蔬食禮懺,老而彌篤。

誦《法華經》日夜七遍。

 

文帝孝武帝常加資給。

 

永明年中(483-493),僧念移住禪林寺

禪化大隆,學者眾多。

司徒竟陵王四事供養。

 

天監三年(504),僧念卒,年九十。

秣陵縣 中興里內。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8 Thu 2015 20:00
  • 淨秀

比丘尼釋淨秀的故事。】

 

釋淨秀俗姓安定 烏氏人。

祖父梁疇道度為征虜司馬,父梁粲之龍川縣都鄉侯,淨秀為第四女。

 

淨秀幼而聰睿,好行仁慈;

七歲時( 元嘉年初),家中請僧誦《涅槃經》,聞「斷魚肉」句,即自然持素;

不敢令二親知,若得鮭鱔,自密棄之。

 

淨秀依外國沙門普練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違犯。

時,淨秀禮拜、讀誦,晝夜不休。

至能書寫,常自寫經。

所有資財唯作功德,不營俗好;不衣錦繡,不著粉黛。

 

淨秀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

至二十九歲( 元嘉年間,約446),方得聽許,出家為青園寺 業首比丘尼弟子。

竭誠事師,猶懼不及。勤修三業,夙夜匪懈。

僧差眾役,每居其首。勤劬跋涉,用心職事。

善神敬護,常在左右。

 

時有先生,世呼神人;見淨秀,即預言:「此尼當生兜率天。」

 

淨秀嘗三人同坐佛殿內。

忽聞空中聲如牛吼。

二人驚怖,唯淨秀淡然。

淨秀還房取燭。

始登階,復聞空中語曰:「諸尼避路!淨秀禪師歸。」

 

他日,與數人坐禪房中。

一尼鼾眠,睡中見有一長人,頭至屋棚,語曰:「勿驚淨秀尼。」

 

後時,與諸尼同坐。

一尼暫起,還時,見一人止之曰:「莫擾淨秀尼。」

 

淨秀舉止必遵律範。

欲請法師講《十誦律》,只有錢一千,憂事不成。

夜夢見眾鳥,各乘軒車,大小稱形,同聲唱言:「我當助淨秀尼講。」

及至營辦,有七十施主爭設妙供。

 

後,淨秀又請法穎律師重講《十誦律》。

開題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

其日淨秀入座,更無餘伴。

淨秀即速起,懼犯獨戒,以此諮問律師。

律師答言:「不犯。」

 

淨秀觀諸尼未全如法,即自責己行不正不能導眾而深自懺悔。

合眾見之,悉共思過,慚愧懺謝。

 

大明六年(462),師業首卒。

青園寺徒眾悟解不同,淨秀乃思別立住處,盼得外嚴戒行,內安禪修之處。

大明七年八月,南昌公主及黃修儀共施地以立精舍。

淨秀麻衣藿食,自執泥瓦,日夜盡勤,製龕造像,無所不備。

同住十餘人皆以禪定為業。

泰始三年(467),明帝乃勅名禪林院

 

淨秀手寫眾經,別立經架,置在堂內。

感得龍王二兄弟現身終日,以示擁護,相識者往來無不見之。

 

淨秀每奉請聖僧,果食上必有異跡。

 

淨秀嘗行七日供養。

禮懺訖,攝心觀想,即見二僧舉手共語。

一稱彌呿羅,一稱毘呿羅

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

淨秀即以泥染衣,令色如所見。

於是遠近尼僧皆模倣之。

 

他日,淨秀阿耨達池五百阿羅漢。

復請罽賓國五百阿羅漢。

 

淨秀又請京邑大德二旬無遮大會。

第二日,見一僧來,合眾皆疑,即請問之。

云:「從罽賓來,至此已一年。」

使人密視之,多人共見僧食畢從宋林門出,始行十餘步,忽然不見。

 

淨秀多次遇疾,恆有瑞相,病即速癒。

或見大光明,或見寶塔從地出,或見彌勒與諸聖人,或得涼風,或得妙藥,或聞異香,或見虛空藏菩薩。

其諸瑞異,皆類此也。

 

文惠太子、竟陵 文宣王厚相禮待,供施無廢。

 

後,淨秀年老力弱,不復能行, 天監三年勅聽許乘輿至內殿。

 

天監五年(506)六月十七日,淨秀苦於心悶,不復飲食。

六月十九日,彭城寺 慧令(或言惠全)法師夢見:

 一殿嚴麗非常,謂是兜率天宮,見淨秀在其中。

 慧令即囑之:「得生好處,勿忘將接。」

 淨秀曰:「法師是大丈夫,弘通經教,自應居勝地。」

至七月十三日,病稍緩,淨秀自云夢見幡、蓋、樂器在佛殿西。

二十二日,請相識僧齋會以道別。

二十五日,云:「見十方諸佛遍滿空中。」

二十七日,自云:

「上兜率天見彌勒及諸菩薩皆黃金色。

 自手中有一琉璃淨瓶,高三尺許,以上彌勒

 彌勒即放光照我身。」

八月,淨秀體轉惡,不復說餘事,但云:

「有三十二童子,一名功德天,二名善女天,是迦毗羅神所領,恆在左右,供我驅使。」

未久,淨秀卒,年八十九。

 

(梁 沈約《南齊禪林寺尼淨秀行狀》

寶唱《比丘尼傳》

南宋 志磐《佛祖統紀》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7 Wed 2015 20:00
  • 德樂

劉宋蕭齊比丘尼釋德樂的故事。】

 

釋德樂俗姓毘陵人,高祖孫毓東晉 豫州刺史。

德樂出生即有二牙;及長,不需燈燭,暗室能見物。

 

幼時,德樂即願離俗,父母愛惜而不敢遮;

至八歲,姊妹同時入道,為晉陵 尼弟子。

受具足戒後,同遊學京師,住南永安寺

篤志精勤,窮研經律,宋文帝善之。

 

元嘉十一年,德樂僧伽跋摩重受具足戒。

至二十一年,移居東青園寺,諮請深禪,窮究妙境。

 

文帝崩,德樂東遊會稽,止於剡縣 白山 照明精舍

時,學眾雲集,德樂從容教授,道盛東南。

 

陳留 阮儉為篤信士,捨宅立齊興精舍,請德樂綱紀寺務。

大小悅服,遠近欽風,皆願依止,徒眾二百餘人。

德樂不聚嚫施,歲建大講,僧尼不限,平等資供。

 

後,德樂卒時,年八十一。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註:因傳中所載年份有不合之處,故去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6 Tue 2015 20:00
  • 超明

劉宋蕭齊比丘尼釋超明的故事。】

 

釋超明俗姓錢塘人;父范先,少為國子生,世奉佛法。

超明幼即聰穎,雅有志向,讀五經,善文義,方正有禮,內外敬之。

 

年二十一,夫亡寡居,鄉鄰求嫂媒合;

超明誓而不許,遂出家,住崇隱寺,明曉玄理,清悟佛識。

 

吳縣 北張寺曇整法師道行精苦,超明乃從之受具足戒。

 

後,超明塗山,聽慧基法師講經,以便參究義旨。

一經於耳,散會不忘。三吳士庶,內外崇敬。

尋還錢塘,移住齊明寺

 

建武五年,超明卒,年六十餘。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5 Mon 2015 20:00
  • 慧緒

劉宋蕭齊比丘尼釋慧緒的故事。】

 

釋慧緒俗姓高平人,形貌如男,不似女。

為人高潔質樸,疏淡超逸。

言論正直,無所迴避。

 

慧緒七歲便蔬食持齋,志節勇猛。

十八歲出家,住荊州 三層寺,戒行具足,僧俗所讚。

 

時,江陵有隱居比丘尼,為西國具德望者,見慧緒與眾不同,遂忘年契意,相伴修道。

嘗同居一夏,共習般舟三昧,身心勤苦,晝夜不息。

 

後,沈攸之為刺史,詳細核檢僧尼,慧緒乃避難至都。

破敗後,復還。

 

豫章王 蕭嶷,於 昇明年末,出鎮荊州

慧緒有道行,迎請至家,備盡四事供養。

 

時有玄暢禪師從慧緒從之習禪,究極精妙。

玄暢常稱讚慧緒宿世禪習不淺。

慧緒既善解禪行,兼菜蔬勵節,豫章王妃及內眷屬甚敬信之,咸與之學禪。

 

慧緒每有嚫施,受已隨散,不嘗儲蓄。

意志高遠,都不關心生計。

 

後,豫章王慧緒共還都,為起精舍,名曰福田寺

時,慧緒常入豫章王府行道。

永明九年,忽自稱病。

亦無明顯癥狀,唯不復食,顏貌憔悴,苦求還寺。

還寺即平復。

旬日中,復請入府。

入又如前稱病,咸不知所以。

永明十年,王病薨。

 

齊武帝福田寺偏僻,更起集善寺,悉移諸尼至此。

 

慧緒自移集善寺後,不復入王府數年。

夫人欲建禪齋,遣信先諮請慧緒

慧緒回云:「甚善!貧道年已高,實願一入府第,與諸夫人告別。」

既入齋,慧緒言笑接人,不異常日。

乃敘離別云:「此次出寺,方為永別,年老,無再能入府第之理也。」

時,慧緒體甚康健。

出寺月餘,便云病,但仍無異於常日。

少日,慧緒卒,是永元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年六十九。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4 Sun 2015 20:00
  • 淨珪

劉宋蕭齊比丘尼釋淨珪的故事。】

 

釋淨珪俗姓晉陵人,寓居建康已三世。

淨珪幼而聰頴,一聞多悟。

性不近俗,早願出家,父母憐之,不違其志。

 

淨珪法淨比丘尼弟子,住法音寺

德行深純,精進忘味;博通經律,善達禪祕。

傳授訓誘,多能導利,教化漸弘,當世歸心。

 

淨珪先與曇簡比丘尼同住,後共移白山,栖托樹下。

建武元年,與曇簡同夜燒身。

道俗哀赴,莫不哽咽,收其舍利,樹建墳剎。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宋蕭齊比丘尼釋曇簡釋曇勇的故事。】

 

釋曇簡俗姓清河人,為法淨比丘尼弟子。

曇簡遊學淮海,弘宣正法;先人後己,志在廣濟。

 

建元四年(482),曇簡法音精舍,於此禪思靜默,通達三昧。

因而德聲遐布,功化自遠;道俗敬仰,盛修供施。

 

時有慧明法師深愛寂靜,本住道林寺

永明年時,寺為文惠太子、竟陵 文宣王之所修飾。

既而僧多,又好學法,累講經論,去來諠動,慧明因而欲去。

曇簡即以寺布施,自移白山更立草菴以蔽風雨,應時行乞,以取所資。

 

時,曇簡常聚樵木,自云為營功德。

建武元年(494)二月十八日夜分,曇簡即登此積薪引火自焚,捨身供養三寶。

近村見火,競來赴救;及至,曇簡已遷滅。

道俗哀慟,聲震山谷,即聚所餘,為立墳剎。

 

釋曇勇,乃曇簡之姊也。

為性剛直,不隨物傾動。

常以禪、律為務,不以衣、食經懷。

原住法音精舍,後隨曇簡移居白山

永元三年(501)二月十五日,夜間積薪自燒,以身供養。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2 Fri 2015 20:00
  • 僧蓋

劉宋蕭齊比丘尼釋僧蓋的故事。】

 

釋僧蓋俗姓趙國 均仁人,父田宏梁天水太守。

僧蓋年幼出家,為僧志比丘尼之弟子,住彭城 華林寺

僧蓋忘利養,淡毀譽。

 

元徽元年(473),北族侵州,僧蓋與同學法進南遊京城,住妙相寺

僧蓋廣聽經律,深究旨歸;專修禪定,常感時日不足。

寒暑不變衣裳;四時無新飲食,但資一菜中飯而已。

受業於僧隱僧審二禪師,禪師皆歎僧蓋易悟。

 

永明年中,僧蓋移居禪基寺,欲廣弘禪道;

但道俗諮訪,更成紛動,乃別立禪房於寺左,宴默其中。

出禪房,則善誘學眾,諄諄不倦。

竟陵 文宣王 蕭子良四時資給。

 

僧蓋雖已年長而志向不衰,終日清虛,通夜不寐。

永明十一年(493),僧蓋卒,年六十四。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1 Thu 2015 20:00
  • 智勝

劉宋蕭齊比丘尼釋智勝的故事。】

 

釋智勝俗姓長安人,為寓居會稽之第三代。

六歲時(432),隨祖母至都,遊瓦官寺

智勝見寺整峻,華寶嚴飾,潸然泣涕,心祈落髮。

祖母問之,智勝具述此意。

祖母謂其年幼,而未許之。

 

劉宋多難,四民失業,時事紛紜,荏苒多年。

智勝年近二十(約446),方得出家,住建福寺

 

智勝高行無倫,絕世難及。

聽受《大涅槃經》,一聞即能持。

後研律藏,亦不需再受。

善能受持之譽,令眾刮目相看。

智勝自製數十卷義疏,辭約而旨遠,義隱而理妙。

 

智勝墨染不黑,遇磨不薄。

大明年中(457-464),有一男子以死相脅,意圖不軌。

智勝堅意如淵深,持操如壁立,不為所動,乃正色告眾。

眾即捉縛此男送官。

智勝守戒清淨如護明珠。

 

時,莊嚴寺 曇斌法師弟子僧宗玄趣共值佛殿,疏忽致盜。

失菩薩瓔珞及七寶澡罐。

曇斌衣缽之外,空無所有,無以為償,憂至停講,閉房三日。

智勝宣告四眾共同資助,旬月即得備辦。

智勝德行感化皆類此也。

 

文惠太子聞風,雅相召接,常延智勝入宮講經。

司徒竟陵 文宣王倍加崇敬。

 

智勝志貞可比南方金銅,心皎可比北山白雪。

培育尼眾,實合眾望。

飭旨仍為寺主,闔眾愛敬如奉嚴尊。

 

智勝定林寺 僧遠法師受菩薩戒時,座側常置香鑪。

智勝欲捻香。

僧遠止之曰:「不取火已兩三日矣!」

智勝所置之香遂仍氛氳流煙。

眾咸歎其肅敬感應如此也。

 

永明年中(483-493),智勝作聖僧齋,專心祈想。

忽聞空中有彈指聲,乃合掌側聽。

 

智勝居寺三十年,未嘗赴齋交遊富貴。

常於閒靜處繫念思惟,故流芳不遠。

文惠太子特加供奉,日月充盈;建構房宇,闔寺崇華。

 

智勝曾捨衣缽為七帝造攝山寺石像。

 

永明十年(492智勝臥病,忽見金車玉宇悉來迎接。

到四月五日告諸弟子曰:「吾今逝矣!」

弟子皆泣。

智勝乃開衣露胸,胸有草書佛字,字體鮮白,色相明潤。

八日正中而卒,年六十六。

葬於鍾山,喪事所須皆由官備。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0 Wed 2015 20:00
  • 僧猛

劉宋蕭齊比丘尼釋僧猛的故事。】

 

釋僧猛俗姓南陽人,先祖遷居鹽官縣,至僧猛已五世。

曾祖父岑率正員郎、餘抗縣令,世事黃老,又信敬邪神。

僧猛幼而慨然,有超俗之志。

 

年十二,僧猛父亡,號哭吐血,絕而復甦。

三年服制告終,示不滅性,辭母出家。(432 元嘉年中)

僧猛行己清潔,奉師恭肅。

蔬糲之食止存支命,行道禮懺未嘗疲怠。

說悔先罪精懇流淚,能行他人所不能行。

益州刺史吳郡 張岱聞風崇敬,請為門師。

 

元徽元年(473),淨度比丘尼入,携僧猛至京城,住建福寺

僧猛日夜閱經,聽聞講說,多聞強記,由是經律皆明。

 

建元四年(482),僧猛母病,乃捨東宅為寺,曰齊明寺

僧猛建造殿宇,列植竹樹,內外清靖,狀若仙居。

有飢者,己食以施之;受寒者,解衣而予之。

 

嘗有獵者近於寺南,飛禽走獸來投僧猛

而鷹犬馳逐,相去咫尺,僧猛以身手遮止。

雖體被啄嚙,而投者獲免。

 

同住數十人,三十餘載未嘗見僧猛有慍怒之色。

 

永明七年(489),僧猛卒,年七十二。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09 Tue 2015 20:00
  • 僧敬

劉宋蕭齊比丘尼僧敬的故事。】

 

釋僧敬俗姓會稽人,寓居秣陵

僧敬在母胎時(約西元402東晉),家人設會,請來瓦官寺 僧超比丘、西寺 曇芝比丘尼。

請二師指孕腹,呼胎兒為弟子。

母則代兒喚二人為師,約定不問男女,必令出家。

 

將產之日,母夢神人語之曰:「可建八關齋戒。」

母即命人經辦。

但,僧、像未集,僧敬便生焉。

聞空中語曰:「可與建安寺 尼作弟子。」

母即從之。

 

僧敬五、六歲(約西元407東晉),聞人經唄,輒能憶誦。

讀經數百卷,妙解日深;蔬食刻己,清風漸著。

 

劉宋 元嘉年中(西元424-453),魯郡 孔默之出鎮廣州,請僧敬同行。

僧敬見外國比丘尼鐵薩羅等來,皆風節峻異,更從之受戒。

時,僧敬深悟無常,欲乘船泛海尋求聖跡,但受道俗禁阻。

僧敬留嶺南三十餘載,風尚所漸,獷俗移心,捨園宅施之者,十有三家。

眾人乃共為僧敬立寺於潮亭,名曰眾造寺

 

劉宋明帝(在位西元466-472)聞之,遣使遠迎,番禺道俗大相悲戀。

僧敬至都,勅住崇聖寺,道俗服其進止。

 

後,丹陽 樂遵為之捨宅立寺後,僧敬遷居之。

齊文惠帝竟陵 文宣王皆欽其風德,嚫施無缺。

 

蕭齊 永明四年二月三日(西元486),僧敬卒,年八十四。

葬於鍾山之陽,弟子造碑,中書侍郎吳興 沈約製文。

 

(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宋比丘尼法緣法綵的故事。】

 

時有氏二女,東官郡 增城(今屬廣州市之一區)人。

元嘉九年,姊十歲,妹九歲,俚俗愚昧,不知經法。

 

二人忽於二月八日失蹤,三日後回,略說去見佛。

 

九月十五日又失一旬。

還時可作外國語誦經及書,見西域沙門,便相開解。

 

明年正月十五日,忽復失之。

田間農作人云:「見其隨風飄上天。」

父母號懼,乃祀神求福。

既而,經月乃返,已剃頭為沙彌尼,著法衣,持髮而歸,自說:

 去見佛。

 有一比丘尼曰:「汝宿世因緣,應為我弟子。」

 舉手摩頭,髮即墮落,予其法名,大曰法緣,小曰法綵

 臨遣還家,曰:「可作精舍,當予汝經法。」

 

二女既歸家,即除鬼神座,修立精舍。

夜齊誦經,每有五色光明流泛峰嶺。

自此,二人容止華雅,言音詮正,京城風格,不能過也。

 

廣州刺史韋朗孔默之先後供養,聞其談說,甚敬異焉。

於是鄉里皆知奉法。

 

建元年中,法緣卒,年五十六。

 

(南朝齊 王琰《冥祥記》梁 寶唱《比丘尼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