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僧尼居士 (3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Sep 18 Thu 2014 06:00
  • 道猷

劉宋高僧釋道猷的故事。】

 

釋道猷人。

道生大師弟子,初隨師至廬山

師亡後,隱居臨川郡某山。

 

後,道猷見新譯出之《勝鬘經》,披卷而歎曰:「先師昔義暗與經同,但歲不待人,經集於師義後,良可悲哉!」

因此注《勝鬘經》以明宣遺訓;凡有五卷,文繁流通少。

 

宋文帝慧觀:「頓悟之義,誰復習之?」

答云:「公弟子道猷。」

帝即勅臨川郡發遣出京。

道猷既至,即延入宮內,大集義僧,令道猷申述頓悟。

時,競辯之徒關責互起,道猷既積思參玄又宗源有本,乘機挫銳,往必摧鋒。

帝乃撫几稱快。

 

孝武升位,尤相歎重,乃勅道猷新安寺為鎮寺法主。

帝每稱曰:「公孤情絕照,公直轡獨上。可謂克明師匠,無愧美譽。」

 

元徽中,道猷卒,春秋七十一。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7 Wed 2014 06:00
  • 超進

劉宋高僧釋超進的故事。】

 

釋超進顓頊氏,長安人,篤志精勤,幼而敦學,大小諸經並加綜採。超進神性和敏,戒行嚴潔,故年在未立,而振譽關中

 

赫連勃勃攻陷長安,人情危擾,法事罷廢。

超進東下,止於京師,乃續精尋文旨,開暢講說。

頃之,超進姑蘇,復弘佛法。

 

時,平昌 孟顗守在會稽,藉超進風猷,乃遣使迎接,安置山陰 靈嘉寺

於是超進停止東,講論相續;邑野僧尼及清信男女,並結菩薩因緣,伏膺式範。

 

太始年中,超進被徵出都,開講《大法鼓經》。

俄而回還會稽,還續法化。

 

以《大般涅槃經》是窮理之教,超進留思踟蹰,累加講說。

凡有經齋會者,皆請超進,若值他許,則為移日。

後,超進年衰並脚疾,不堪外赴,眾並送食於房,以希冥益。

 

超進為性篤好經典,看尋苦至,及年老失明,猶使弟子唱《涅槃經》,旬中一遍,其耽好若此。

元徽中,超進卒,春秋九十四。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6 Tue 2014 06:00
  • 道猛

劉宋高僧釋道猛的故事。】

 

釋道猛本西涼州人。

少時遊歷,備矚風化,後止壽春

道猛力精勤學,三藏、九部、大小數論皆思入淵微,無不鏡徹,而《成實》一部最為獨步,於是大化西,學人成列。

 

元嘉二十六年,道猛東遊京師,止於東安寺,復續開講席。

宋太宗湘東王時,深相崇薦;及登祚,倍加禮接。

 

泰始之初,帝創興皇寺建陽門外,勅道猛為綱領。

及創造功畢,勅道猛於寺開講《成實論》。

序題之日,帝親臨幸,公卿皆集,四遠學賓負帙齊至。

道猛神韻無忤,吐納詳審,帝稱善久之。

 

道猛隨有所獲,皆賑施貧乏,營造寺廟

元徽三年卒於東安寺,春秋六十五。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5 Mon 2014 06:00
  • 僧瑾

劉宋高僧釋僧瑾的故事。】

 

釋僧瑾俗姓沛國人,隱士之第四子,年少即善《莊》、《老》及《詩》、《禮》。

 

時,僧瑾行至廣陵,見曇因法師,即稽首一面,伏膺為道。遂遊學內典,博涉三藏。

後至京師,值龍光寺 道生大師,復依憑受業。

 

後,僧瑾治城寺宋孝武帝勅為湘東王之師。

僧瑾苦辭以疾,仍不獲免。

湘東王請受五戒,甚加優禮。

 

時,智斌沙門為僧正,善三論及《維摩經》、《思益經》、《毛詩》、《莊》、《老》等。

後,義嘉構釁,時人誣義嘉行道,遂被擯交州

湘東王登基為明帝,乃勅僧瑾為天下僧主,並給豐厚,僧瑾辭賜。

凡四方獻奉,帝並問僧正得否。僧瑾見重如此。

 

僧瑾性不蓄財,皆充福業。

靈根靈基二寺,以為禪慧栖止。

 

明帝末年,頗多忌諱,故涅槃滅度之翻譯於此暫息。

凡諸死亡、凶禍、衰白等語皆不得以對。因之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

僧瑾每以匡諫,帝恩禮遂薄。

時,汝南 周顒入侍帷幄。

僧瑾嘗謂曰:「陛下近日所行,殊非人君舉動。以俗事諷諫已無所助益,而妙理深談更緩不濟急,唯以三世苦報最為適切。檀越若時機正當,陳此等因果即可。」

帝後患風疾,數加針灸,痛惱無聊,輒召殷洪等說鬼神雜事,以散胸懷。

乃習讀《法句》、《賢愚》二經,每見談說,輒為帝言。

帝往往驚曰:「報應真當如此,可不畏乎?」

因此,犯忤之徒屢被全宥,皆因僧瑾也。

 

僧瑾 元徽中卒,春秋七十九。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4 Sun 2014 06:00
  • 僧鏡

劉宋高僧釋僧鏡的故事。】

 

釋僧鏡俗姓,本隴西人,遷居地。

 

僧鏡至孝過人,輕財好施。家貧母亡,太守賜錢五千,苦辭不受。

乃身自負土,種植松柏,廬於墓所,泣血三年。

服畢出家,住吳縣 華山寺

 

後,僧鏡關隴,尋師受法,累載方還,即停止京師,大闡經論。

司空東海 徐湛之重其風素,請為一門之師。

 

僧鏡而後東返姑蘇,復專當法匠。臺寺沙門道流請停歲許。

又東適上虞 徐山,學徒隨往百有餘人。遂化洽三吳,聲馳上國。

陳郡 謝靈運以德音致款。

宋世祖因其風素,勅出京師,止定林下寺,頻建法聚,聽眾雲集。

 

僧鏡著《法華》、《維摩》、《泥洹》等義疏,及《毘曇玄論》。區別義類,有條貫焉。

元徽中卒,春秋六十七。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3 Sat 2014 06:00
  • 曇斌

劉宋高僧釋曇斌的故事。】

 

釋曇斌俗姓南陽人。

十餘歲出家,事道禕為師。

 

元嘉二年,住江陵 辛寺,聽經論,學禪道。

曇斌覃思深至,而苦未盡達。

後於四層寺,中食竟,登般若臺讀經。

倦臥夢見一人,白銀色,相好分明,似是彌勒,舉手摩其頂曰:「善男子,汝所疑義,數論經書備已解釋,遊方自見。」

及窹歡喜,因下京都。

 

曇斌曾往吳郡,聽僧業講《十誦律》。

而後還都,從靜林諮受《涅槃經》。

再於多寶寺請決所疑。

又就吳興 法瑤研訪《泥洹經》、《勝鬘經》。

晚從南林 法業受《華嚴經》、《雜心論》。

曇斌食不求飽,勤不告勞,乘月讀經,不赴齋會。

法業問曰:「齋會嚫施足以買油,何故不赴?」

答曰:「形動神疲,則慮不專。不得專,則雖學無功。」

 

曇斌既遍歷眾師,備聞異釋,乃潛思積時,以窮其妙。遂融冶百家,陶貫諸部。

於是還止樊鄧,開筵講說,四遠名賓,負帙皆至。

 

孝建之初,帝勅王玄謨資助曇斌至京。

新安寺講《小品般若經》、《十地經》,並申頓悟、漸悟之旨。

時,心競之徒苦相讎校,曇斌既辭愜理詣,終莫能屈。

 

陳郡 袁粲,譽望當時,而嘉曇斌行解。

嘗令中書舍人巢尚介試之。

曇斌不為屈,乃躬自往候。

 

每勸曇斌數覲天子。

曇斌曰:「貧道方外之人,豈宜與天子同趣?」

益以高之,後請為母師。

宋建平王景素亦諮曇斌戒範。

 

元徽中,曇斌卒於莊嚴寺,春秋六十七。

 

(南朝梁 寶亮《名僧傳抄》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2 Fri 2014 06:00
  • 道溫

初高僧釋道溫的故事。】

 

釋道溫俗姓皇甫安定 朝那人,高士之後。

少好琴書,事親以孝聞。

年十六,入廬山,依慧遠大師受學。

後遊長安,復師鳩摩羅什

元嘉中,道溫還,止襄陽 檀溪寺

善大乘經,兼明數論,樊鄧學徒並師之。

 

時,吳國 張邵襄陽,子隨之。

道溫講還,問:「道溫何如?」

曰:「義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測。」

躬往候之,方挹其神俊。

 

後,道溫曰:「法師儻能還俗,當以別駕相處。」

道溫曰:「檀越以桎梏誘人。」即日辭往江陵

追之不及,歎恨。

 

孝建初,道溫被勅至京,止中興寺

大明中,勅為都邑僧主。

 

大明四年十月八日,路昭皇太后造普賢像成,於中興禪房設齋。

所請凡二百僧,列名同集,人數已定。

於時,寺既新構,嚴衛甚肅。

忽有一僧晚來就座,容止端嚴,氣貌秀發;舉眾驚嗟,莫有識者。

齋主問曰:「上人何名?」

答曰:「名慧明。」

「住何寺?」

答云:「來自天安。」

如此與齋主共語百餘許言,倏然不見,闔席悚愧。

檢問守門,咸言不見出入,眾乃悟其神人。

道溫時既為僧主,乃陳言秣陵縣。縣即上言丹陽郡。京兆尹孔靈符以事表聞。

乃詔改名為天安寺,以旌祥瑞。

 

道溫後累當講任,稟味之賓,填委相屬,精勤導物,數感神異。

帝悅之,賜錢五十萬。

時人為之語曰:「帝主傾財,公率則。上天懷感,神靈降德。」

 

初,道溫卒,春秋六十九。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1 Thu 2014 06:00
  • 法愍

初高僧釋法愍的故事。】

 

釋法愍,北人,弱年慕道,篤志經籍。

十八出家便遊踐州國,觀風味道。

《般若》、數論及諸經律,皆所遊刃。

後憩江夏郡 五層寺

 

時,沙門僧昌江陵城內立塔,刺史謝晦欲壞之。

法愍聞,往諫,意不止。

法愍於是隱跡於長沙 麓山,終身不出。

 

乃率人至寺,厚賜酒肉,擊鼓振威,斬斫聖像。

俄而,雲霧暗天,風塵四起,驚懼而走。

後以叛逆誅滅,隊人有身得癩病,餘或犯法而死。

法愍乃著《顯驗論》以明因果,並注《大道地經》。

 

法愍後卒於山中,春秋八十三。

弟子僧道立碑頌德。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0 Wed 2014 06:00
  • 道汪

初高僧釋道汪的故事。】

 

釋道汪本姓長樂人。世規家訓以廉約為風。

道汪姿禪高秀,長七尺七寸。幼有不恒之識,宗族固已異之。

少孤,隨叔在京師。

 

道汪年十三投廬山 慧遠大師出家。研綜經律,雅善《涅槃》。蔬食數十餘年。

 

道汪嘗行梁州道途,為賊所圍,垂失衣缽。

道汪與弟子數人誓心共念觀世音

有頃,覺如雲霧覆道汪等身,群盜推索不見,於是獲免。

 

後,道汪河間 玄高法師禪慧深廣,欲往從之。

中路值吐谷渾之難,遂不果行,於是旋於成都

 

徵士費文淵初從道汪受業,乃立寺於州城西北,名曰祇洹

道汪博綜經律,兼涉外典,修禪習誦,日夜無綴,遂化行巴蜀,譽洽朝野。

 

梁州刺史申坦道汪舊識。

後致故,道汪將往省之,並欲停彼。

費文淵乃上書刺史張悅曰:

道汪法師識行清白,風霜彌峻,卓爾不群,確焉難拔。

 近聞梁州遣迎,承教旨許去。

 闔境之論僉曰非宜。

 鄙州邊荒,僧尼出萬,禪戒所資,一焉是賴。

 豈可水失其珠,山亡其玉?

 願鑒道俗之誠,令四輩有憑也。」

即敦留,遂不果行。

 

還都,具向 孝武帝道汪德行,帝即勅令迎道汪中興寺主。

道汪乃因固辭以疾,遂獲免。

於是道汪謝病下帷,絕窺人世。

 

後,劉思考臨州大設法祀,請道汪講說,道汪乃應請。

或問:「法師常誓守靖,何以虧節?」

答曰:「公篤信,方欲大法憑之,何辭小勞耶?」

 

先是峽中人每於石岸之側見神光夜發。

大明年中,思考請道汪於光處起寺。

遂就崖鐫像,因險立室,行途瞻仰,咸發淨心。

 

後,王景茂道汪武擔寺為僧主,道汪勗眾清謹,白黑歸依。

 

道汪 泰始元年,卒於所住。

劉思考為起塔於武擔寺門之右。

 

(南朝梁 寶亮《名僧傳抄》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9 Tue 2014 06:00
  • 僧導

初高僧釋僧導的故事。】

 

釋僧導京兆人。

十歲出家,從師受業。

 

師以《觀世音經》授之。

僧導讀竟,諮師:「此經有幾卷?」

師欲試之,乃言:「止有此耳。」

僧導曰:「初云:『爾時無盡意』,故知爾前已應有事。」

師大悅,授以《法華經》一部。

僧導於是晝夜看尋,粗解文義。貧無油燭,常採薪自照。

 

僧導至年十八,博讀轉多。氣幹雄勇,神機秀發,形止方雅,舉動無忤。

僧叡見而奇之,問曰:「君於佛法且欲何願?」

僧導曰:「且願作法師之都講。」

曰:「君方當為萬人法主,豈僅作對揚小師乎?」

(註:古代講經,一人唱經,一人解釋。唱經者稱都講,解釋者稱法師。對揚即指此等起頭發問之意。)

 

僧導迄受具戒,識洽愈深,禪律經論,達自心抱。

姚興欽其德業,友而愛焉;入寺相造,乃同輦還宮。

 

鳩摩羅什譯出經論,僧導並參議詳定。

僧導既素有風神,又值關中盛集,於是謀猷眾典,博採真俗,著論疏多部。

 

後,宋高祖西伐長安,擒獲主,蕩清關中

高祖既素聞僧導名,乃邀與相見。

高祖旋師東歸,留子桂陽公 義真(註:十一歲)鎮守關中

臨別謂僧導曰:「兒年小留鎮,願法師時能顧懷。」

義真後為赫連勃勃所逼,出自南,中途擾敗。

追騎將及,僧導率弟子數百人遏於中路。

僧導謂追騎曰:「公以此子見託貧道,今當以死送之。會不可得,不煩相追。」

群敵駭其神氣,遂迴鋒而返。

義真走竄於草,會其中兵段宏,卒以獲免。蓋由僧導之力也。

高祖感之,因令子姪內外師焉。

 

後,高祖僧導立寺於壽春,即東山寺也。

僧導常講說經論,受業千有餘人。

滅佛法,沙門避難投之者數百,悉給衣食;其有死者,皆設會行香,為之流涕哀慟。

 

孝武帝即位,遣使徵請。

僧導翻然應詔,止於京師中興寺,鑾輿躬出候迎。

僧導孝建之初,三綱更始,感事懷昔,悲不自勝,帝亦哽咽良久。

 

旋勅僧導瓦官寺開講《維摩經》,帝親臨幸,公卿畢集。

僧導登高座曰:「昔王宮託生,雙樹現滅,自爾以來,歲逾千載。淳源永謝,澆風不追,給苑丘墟,鹿園蕪穢。九五外道以趨下為升高,三界群生以火宅為淨國。豈知上聖流涕,大士悽惶者哉?」因潛然泫淚,四眾為之改容。

又謂帝曰:「護法弘道,莫先帝王。陛下若能運四等心,矜危勸善,則此沙石瓦礫便為自在天宮。」

帝稱善久之,坐者咸悅。

 

僧導後辭還壽春,卒於石磵寺,春秋九十六。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8 Mon 2014 06:00
  • 曇諦

初高僧釋曇諦的故事。】

 

釋曇諦俗姓,祖先康居人;漢靈帝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

曇諦嘗為冀州別駕。

 

氏,晝寢,夢一僧呼為母,並寄一麈尾、鐵鏤書鎮二枚。

氏眠覺,見兩物具存,因而懷孕生曇諦

曇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

曇諦曰:「王所餉。」

母曰:「汝置何處?」

答云:「不憶。」

 

曇諦至年十歲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

 

曇諦後隨父往樊鄧,遇見關中 僧䂮道人,忽喚名。

曰:「童子何以呼宿老名?」

曇諦曰:「向者忽言,因阿上是曇諦沙彌,為眾僧採菜,被野猪所傷,故不覺失聲耳。」

弘覺法師弟子時,曾為僧採菜,被野猪所傷。

初不憶此,乃詣曇諦父。

曇諦父具說本末,並示書鎮、麈尾等。

乃悟而泣曰:「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師曾為姚萇講《法華經》,貧道為都講。姚萇餉師二物,今遂在此。」

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日。復憶採菜之事,彌深悲仰。

 

曇諦後遊覽經籍,過目不忘。

晚入 虎丘寺,講《禮》、《易》、《春秋》各七遍,《法華經》、《大品般若經》、《維摩經》各十五遍。

曇諦又善屬文翰,集有六卷,亦行於世。

 

曇諦性愛林泉,後還吳興,入山閒居澗飲二十餘載。

元嘉末,卒於山舍,春秋六十餘。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7 Sun 2014 06:00
  • 僧徹

初高僧釋僧徹的故事。】

 

釋僧徹俗姓,本太原 晉陽人,少孤,兄弟二人寓居襄陽

 

僧徹年十六,入廬山造訪慧遠大師。

見而異之,問曰:「寧有出家意耶?」

對曰:「遠塵離俗,固其本心;然規矩方圓,唯依匠者。」

曰:「君能入道,當得無畏法門。」

於是僧徹投簪委質,從受業。遍學眾經,尤精般若。

僧徹又以問道之暇,厝懷篇牘,至若一賦一詠,輒落筆成章。

 

僧徹嘗至山南攀松而嘯,於是清風遠集,眾鳥和鳴,超然有勝氣。

退還諮:「律制管絃,戒絕歌舞,一吟一嘯,可得為乎?」

曰:「以散亂言之,皆為違法。」僧徹由是乃止。

 

僧徹年二十四,令講《小品般若經》,而時輩未之信。

僧徹登座,詞旨明析,聽者無以折其鋒。

謂之曰:「向者強敵並無遺力,汝城隍嚴固,攻者喪師。首回能爾,良為未易。」

由是門人推服焉。

 

亡後,僧徹南遊荊州,止江陵城五層寺。晚移琵琶寺

彭城 劉義康、儀同蕭思話等,並從受戒法;筵請設齋,皆躬自下饌。

 

元嘉二十九年,僧徹卒,春秋七十。

刺史南譙王 劉義宣為造墳壙。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6 Sat 2014 06:00
  • 僧含

劉宋初高僧釋僧含的故事。】

 

釋僧含,幼而好學,篤志經史及天文算術。

長通佛義,數論兼明,尤善《大涅槃經》,常講說不輟。

 

元嘉七年,新興太守陶仲祖靈味寺,欽僧含風軌,請以居之。

僧含勗眾清謹,三業無虧。

 

後,僧含西遊歷陽,弘贊正法,江左道俗響附如林。

 

時人著《無三世論》,僧含乃作《神不滅論》以抗之;使夫見聞之者,莫不將墜而更興矣。

僧含又著《聖智圓鑒論》、《無生論》、《法身論》、《業報論》及《法華宗論》等,皆傳於世。

 

頃之,僧含南遊九江,大闡經法。

時,瑯瑘 顏竣為南中郎記室參軍,隨鎮潯陽;與僧含深相器重,造必終日。

僧含嘗密謂曰:「如令讖緯不虛者,京師尋有禍亂。真人應符,屬在殿下,檀越善以緘之。」

俄而太子構逆,世祖登基,果如其言也。

 

後,僧含平康無疾,忽告眾辭別。

至明晨,奄然已化。時人謂之知命。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高僧釋曇無成的故事。】

 

釋曇無成俗姓扶風人。家世避難,移居黃龍

年十三出家,履業清正,神悟絕倫。未及具戒,便精答問。

 

鳩摩羅什,負笈從之。

既至,見

問:「沙彌何能遠來?」

答曰:「聞道而至。」

大善之。

於是習經務學,慧業愈深。

 

一日姚興曰:「馬季長碩學高明,素驕當世,法師故當不爾。」

答曰:「以道伏心,為除此過。」

甚異之,供事殷厚。

 

後,祚將亡,關中危擾,乃憩於淮南 中寺

《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常更互講說,受業二百餘人。

 

曾與顏延之何尚之共論實相,往復彌晨,乃著《實相論》。

又著《明漸論》、《申無生論》。

元嘉中,卒,春秋六十四。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4 Thu 2014 06:00
  • 曇鑒

初高僧釋曇鑒的故事。】

 

釋曇鑒俗姓冀州 下博人。

少出家,事竺道祖為師。

蔬食布衣,律行精苦,學究群經,兼善數論

 

鳩摩羅什曇鑒杖策從學。

公常謂曇鑒為一聞持人。

 

後,曇鑒遊方宣化,達荊州,止江陵 辛寺

曇鑒年登耳順,勵行彌潔,常願生安養,瞻覲阿彌陀佛,雖毫芒之善,悉迴向之。

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手捧金瓶,以水灑其面曰:「滌汝塵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嚴淨。」乃於瓶中出一蓮華授之。

曇鑒出定,謂弟子慧嚴曰:「汝於淨土有觀念因,吾於汝也宜無隱。」遂以所見告之。

 

殆三日,弟子僧濟辭往上明

曇鑒曰:「汝徒未能生安養,脫娑婆,驅驅南北,其終為何?」

既而又曰:「汝能奉吾言,他日回來,猶吾在焉。不然則汝之報,隨業而遷。」

 

至夜,曇鑒與諸耆老共敘無常,言甚切至,亦露其長往不復之意;然聞者莫之測也。

既夜,各各還房,曇鑒獨留步廊下念佛。

至三更,沙彌僧願曇鑒還房。

曇鑒曰:「汝但眠,不須復來。」

 

至明旦,弟子慧嚴依常問訊,見曇鑒合掌平坐而口不言。

迫就察之,實乃已卒;身體柔軟,香潔倍常。

因申而殮焉,春秋七十。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北宋 戒珠《淨土往生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3 Wed 2014 06:00
  • 僧詮

初高僧釋僧詮的故事。】

 

釋僧詮俗姓遼西 海陽人。

少遊,遍學外典。

弱冠出家,復精練三藏,為北土學者之宗。

後過,止京師,鋪筵大講,化洽江南

 

吳郡 張恭僧詮講說;初止閑居寺,晚憩虎丘山

姑蘇之士並慕德歸心。

僧詮先於黃龍國造丈六金身佛像,入又造人高金像,置於虎丘山東寺

 

僧詮性好布施,周贍貧乏;清確自守,居無縑幣。

 

後,平昌 孟顗餘杭方顯寺,請僧詮居之。僧詮率眾翹勤,禪禮無輟。

僧詮閱經苦至,遂乃失明,然策厲彌精,講授不廢。

吳國 張暢張敷譙國 戴顒戴勃並慕德結交,崇以師禮。

 

僧詮後暫遊臨安縣,投功曹家。功曹者,清信弟子也。

僧詮投止少時,便遇疾甚篤,而常見所造之像來在西壁,又見諸天童子皆來侍病。

弟子法朗夢見一臺,數人捧之,因問何所去。

答云:「迎僧詮法師。」

明旦僧詮果卒。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2 Tue 2014 06:00
  • 僧苞

初高僧釋僧苞的故事。】

 

釋僧苞京兆人。

少在,受學於鳩摩羅什

永初中,遊北徐,入黃山精舍

二師,進修慧業。

 

僧苞於彼建三七普賢齋懺。

至一七日,有白鵠飛來,集普賢座前,至中行香畢乃去。

至三七日將暮,又有黃衣四人繞塔數匝,忽然不見。

僧苞少有志節,加復祥感,故匪懈之情,因之彌厲。日誦萬餘言經,常禮數百拜佛。

 

後,僧苞東下京師,正值祇洹寺開講,法徒雲聚,士庶駢席。

僧苞既初至,人未有識者,乃乘驢往看,衣服垢弊,貌有風塵。

堂內既窄,僧苞坐驢鞍於戶外。

 

高座說法師標題適竟,僧苞始欲厝言,法師便問:「客僧何名?」

答云:「名僧苞。」

又問:「盡何所苞?」

答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

致問數番,皆是先達思力所不逮。

高座法師無以抗其辭,遂遜退而止。

 

時,王弘范泰僧苞論議,歎其才思,請與交言。

僧苞乃住祇洹寺,開講眾經,法化相續。

陳郡 謝靈運聞風而造,及見僧苞神氣,彌深歎伏。

或問僧苞曰:「公何如?」

僧苞曰:「靈運才有餘而識不足,抑不免其身矣。」

 

僧苞嘗於路行,見六劫人被拘錄,僧苞為說法,勸念觀世音

群劫以臨危之際,念念懇切。

俄而,送吏飲酒洪醉,劫人解枷,遂得免焉。

 

元嘉中,僧苞卒。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1 Mon 2014 06:00
  • 慧義

初高僧釋慧義的故事。】

 

釋慧義俗姓,北地人。

少出家,風格秀舉,志業強正。

初遊學於之間,備通經義。

後出京師,說云:

冀州法稱道人,臨終語弟子普嚴云:

 『嵩高靈神云:

  「東有將軍,應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鎮金一鉼為信。」』」遂徹劉裕

王謂慧義曰:「非常之瑞亦須非常之人然後致之。若非法師自行,恐無以獲也。」慧義遂行。

義熙十三年七月,慧義嵩高山;尋覓未得,便至心燒香行道。

至七日,慧義夜夢一長鬚老翁拄杖帶慧義往一璧處,指示云:「是此石下。」

天明,慧義便周行山中,見一處炳然如夢所見。

果於廟所石壇下得璧大小三十二枚、黃金一鉼。

此瑞詳於《宋史》。

慧義後還京師,宋武帝加接尤重,迄乎登基,禮遇彌深。

 

永初元年,車騎范泰祇洹寺,以慧義德為物宗,固請經始。

慧義清信之至,故為指授儀則。

時人以慧義舍利弗須達多,故祇洹之稱,其號存焉。

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或傳譯經典,或訓授禪法。

 

元嘉徐羨之檀道濟等專權朝政。

有不平之色,嘗肆言罵之。

羨之等深恨,聞者皆憂在不測。

亦慮禍,乃問慧義安身之術。

慧義曰:「忠順不失以事其上,故上下能相親也。何足慮之?」

並勸以果竹園六十畝施寺,以為幽冥之祐。

從之,終享其福。

 

薨,第三子范晏慧義:「昔承其父之險,說求園地,追以為恨。」遂奪而不與。

慧義上秉之遺疏,紛糾紜紜,彰於視聽。慧義乃移止烏衣寺,與慧叡同住。

元嘉二十一年,慧義終於烏衣寺,春秋七十三。

後少時,亦卒。

范曄後染孔熙先謀逆,其宗同潰。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31 Sun 2014 06:00
  • 慧嚴

初高僧釋慧嚴的故事。】

 

釋慧嚴俗姓豫州人。

年十二為諸生,博曉詩書。

十六出家,又精練佛理。

迄甫立年,學洞群籍,風聲四遠,化洽殊邦。

 

慧嚴鳩摩羅什,復從受學,訪正音義,多所異聞。

後還京師,止東安寺劉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後伐長安,邀慧嚴同行。

慧嚴曰:「檀越此行雖伐罪弔民,貧道事外之人,不敢聞命。」

帝苦邀之,遂行。

文帝在位,情好尤密,每見慧嚴即讚問佛法。

 

東海 何承天以博物著名,問慧嚴:「佛國將用何曆?」

慧嚴云云而承天無所厝難。

婆利國人來,果同慧嚴說。

 

《大涅槃經》初至土,文言致善而品數疎簡,初學難以厝懷。

慧嚴乃共慧觀謝靈運等,依《泥洹》本加之品目;文有過於質樸處,亦頗治改。

始有數本流通,慧嚴乃夢見一人形狀極偉,厲聲謂慧嚴曰:「《涅槃》尊經何以輕加斟酌?」

慧嚴覺已惕然,乃更集僧欲收前本。

時,識者咸云:「此蓋欲誡厲後人耳。若必不應者,何容此時方夢?」慧嚴以為然。

頃之,又夢神人告曰:「君以弘經之力,必當見佛也。」

 

慧嚴 元嘉二十年卒於東安寺,春秋八十一。

帝詔曰:「慧嚴法師器識淵遠,學道之匠,奄爾遷神,痛悼於懷。可給錢五萬,布五十匹。」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30 Sat 2014 06:00
  • 慧觀

初高僧釋慧觀的故事。】

 

釋慧觀俗姓清河人,十歲便以博見馳名。

 

慧觀弱年出家,遊方受業。廬山,諮稟慧遠

及聞鳩摩羅什,乃自南至北;訪覈異同,詳辯新舊。

 

慧觀風神秀雅,思入玄微。

時人稱之曰:「通情則道生道融上首,精難則慧觀僧肇第一。」

 

慧觀著《法華宗要序》呈檢閱。

曰:「善男子,所論甚快。君稍後當南遊之間,善以弘通為務。」

 

亡後,慧觀乃南適荊州。州將司馬休之甚相敬重。

慧觀於彼立高悝寺,使夫之民迴邪歸正者,十有其半。

 

宋武南伐休之,至江陵慧觀相遇,傾心待接,依然若舊。因勅與西中郎遊,即文帝也。

俄而慧觀還京,止道場寺

 

慧觀既妙善佛理,探究》、《,又精通《十誦》,博採諸部,故求法問道者日不空筵。

瑯瑘 王僧達廬江 何尚之,並以清言致款,結賞塵外。

 

慧觀 元嘉中卒,春秋七十一。

所著《辯宗論》、《論頓悟漸悟義》、及《十喻序》、《讚諸經序》等皆傳於世。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