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人體恤僕婢,冬天清晨自做熱粥令僕婢暖身。】

 

楊誠齋夫人氏,年七十餘。

寒月,黎明即起,詣廚作粥,令奴婢遍飲,然後使之服役。

其子東山啟曰:「天寒,何自苦如此?」

夫人曰:「奴婢亦人子也。清晨寒冷,須使腹中有火氣,乃堪服役。」

 

生四子三女,悉自乳。曰:「飢人子以哺吾子,是何心哉?」

 

三子皆登第。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寬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程仁霸做官見到冤案即欲為之平反,雖未成功,仍有善報。反之,收受賄賂令人冤死者,卻突然暴斃。】

 

程仁霸眉山參錄。

有盜蘿蔔者,所持刃誤傷農主。

尉官受財,定盜者重罪。

知其冤,謂盜曰:「何不訴冤?吾為直之!」

盜稱冤,遂移獄。

公直其事,而尉副官爭不已。

復移獄,竟論殺之。

因此罷官歸鄉,尉副官卻暴死。

 

三十餘年後,見已死盜者拜庭下曰:「其時尉副官不服冥判,待公而決,地府欲召公對質,我叩頭爭之曰:『不可以我故驚公。』故未召公。然今公壽已盡,我為公擔荷而往。暫時即生人天,子孫祿壽,朱紫滿門矣!」

 

遂沐浴更衣,就寢而卒。

子孫富貴壽考,果如其言。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救濟》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1 Sun 2014 06:00
  • 道慧

南朝宋高僧釋道慧的故事。】

 

釋道慧俗姓餘姚人,寓居建業

年十一出家,為僧遠弟子,止靈曜寺

 

道慧至年十四,讀《廬山 慧遠集》,乃慨然歎息,恨生之晚。

遂與友人智順,不遠千里觀遺跡。

於是憩廬山 西林寺涉歷三年。

 

後還京邑時,或辯三相義,大聚學僧。

道慧時年十七,便發問數番,言語玄微,詮牒有次,眾咸奇之。

 

道慧後受業於道猛曇斌二法師。

嘗講《成實論》,張融構難重疊,乃稱疾,命道慧答之。

道慧年少,頗懷輕心;道慧乘機挫銳,言必詣理,酬酢往還,綽有餘裕。

 

道慧善大乘,明數論,講說相續,學徒甚盛。

褚澄謝超宗名重當時,並見推禮。

 

後,道慧以母年老,欲存資奉,乃移憩莊嚴寺

母憐其志,亦出家為道,並捨宅建精舍。

 

道慧 建元三年卒,春秋三十一。

臨終呼取麈尾,授友人智順

慟曰:「如此之人,年不至四十,惜矣!」因以麈尾入棺中而殮。

葬於鍾山之陽,陳郡 謝超宗為造碑文。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昔有一人居家貧窮,為人盡力得麨六升,乃齎持歸家養育妻息。

會於中途見一道人執缽,持錫杖,步行乞食。

貧人生念:「彼沙門形貌端正,威儀庠序,甚可恭敬,得施一食,不亦快乎?」

爾時,道人知其心念,隨逐貧人至一水邊。

貧人即語道人:「我今有麨,意欲相施,不知能食否?」

道人答言:「唯得而已。」

貧人即於水邊敷衣,令道人坐,和一升麨為一團而予之,並心念:「若此道人是清淨持戒得道之人,使我現作一小國王。」

道人得麨,語貧人言:「何以極少?何以極小?」

此人謂道人食量大,復和一升作一團而予,並心願言:「若此道人是清淨持戒得道之人,使我得作二小國王。」

道人復言:「何以極少?何以極小?」

貧人念言:「此道人似極多食,予如此麨猶嫌少小,然我已請,事須供給。」

便復和二升麨為一團而予之,又作念言:「若此道人是清淨持戒得道人者,使我現得領四小國王。」

道人復言:「何以極少?何以極小?」

餘有二升,貧人盡和作一團予道人,又作願言:「今此道人若是清淨持戒人者,使我得作波羅奈國王,領四小國,得見諦道。」

道人得麨,故嫌少小。

貧人白言:「唯願先食,若不足者,當脫衣裳貿取飲食,共相供給。」

道人即食,唯盡一升,餘歸還主。

貧人問言:「尊者先嫌麨極少小,如今云何食不令盡?」

道人答言:

「汝初予我一團麨時,只求作一小國王,故我言:『汝心願少。』

 第二團麨,只願作二小國王,是以我言:『汝願少小。』

 第三團麨,只求作四小國王,是以我言:『汝心願小。』

 第四團麨,只求作波羅奈國王,領四小國,後得見諦道果,是以我言:『汝願少小。』

 我非以不足而嫌少小。」

爾時,貧人自生疑念:「使我現得王五國者,此事不小,恐無實耳。」

又復思惟:「能知我心,必是聖人,是大福田,不應誑我。」

道人知已,即擲缽空中,隨缽飛空,先化作大身滿於虛空,又化作小猶如微塵;以一身作無量身,以無量身合為一身;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水如地,履地如水。

如此作十八變,語貧人言:「善發大願,莫有疑慮。」即隱身去。

 

時,此貧人向波羅奈城行,於道中見一輔相。

輔相見已,諦視貧人形相而語之言:「汝非某甲之子耶?」

貧人答言:「我是。」

問言:「何以如此襤褸?」

答言:「少失恃怙,家財喪盡,無人照護,是以困苦襤褸至此。」

 

輔相即啟波羅奈王:「王之所親某甲之子,今在門外,極為窮悴。」

王勅:「帶上前來。」

王問其委曲,知是所親,即言:「好親近我,慎莫遠離。」

 

七日後,王病命終,諸臣謀言:「王無繼嗣,唯此窮子是王所親,宜共推舉作波羅奈王。」

貧人遂統領四國。

 

然,王後暴虐。

前彼道人現於虛空中,當王殿前,結跏趺坐而語王言:「汝昔發願求得見諦,今日云何乃造眾惡,與本願乖違?」即再為王說種種法。

王聞法已,悔先作惡,改過慚愧,精專行道,遂得須陀洹果。

《雜寶藏經》略釋

 

註:

麨即糗,以米麥蒸炒令熟,再擣磨成屑,似今米麩類。

此處「得見諦道果」即「得須陀洹果」,乃指小乘初果。

故貧人以麨團施僧,現世所願皆得成就。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軾非富,仍捨財助陌生人,家道昌盛;劉徹富裕,卻不助弟,永不及第。】

 

劉徹家境頗饒,學亦有聲,然累試不第。

 

同邑朱軾,家貧,教學於里中

歲末得束脩歸,途遇一田夫為官械繫而悲泣。

問其故。

曰:「貸青苗錢,無力償耳。」

遂以束脩依數納官,其人得釋。

 

時,以前程禱於神

夢神告曰:「汝有微祿,奈德虧,不可得矣!」

問所虧。

神曰:「爾弟負官錢,汝坐視不助,弟幾致死,非虧德乎?」

曰:「弟自不肖,我復何罪?」

神曰:「行路之人,見且不忍,爾乃同根,何不動心?汝不知朱軾代納青苗事耶?即將獲陰德之報矣!」

覺,訪,果有此事,惘然自失。

 

生三子皆顯,而終身不第。

 

(清 史潔珵《德育古鑑-和睦》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