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處茂違背作功德誓言,未久,即在戰爭中,被流箭射中而死。】
東晉 太原郡 郭宣,與蜀郡 文處茂、梁州刺史楊收敬為友。
義熙四年(原文為十一年,見註),收敬以害人被拘,宣與處茂同被桎梏。
宣念觀世音十日後,夜三更,夢一菩薩慰告以大命無憂。
宣覺,而鎖械自脫,及曉,還著。如是數遍。
宣與處茂相慶並發願,若得免罪,各出錢十萬予上明寺作功德,乃共立重誓。
少日後,二俱免罪。
宣依願送錢至寺,處茂違誓不送。
後,盧循起兵,處茂參戰,被流矢所中。
處茂未死之間曰:「我有大罪!」
語訖,即死。
(南朝宋 劉義慶《宣驗記》略釋)
註:
此文年代有誤。
原文為「義熙十一年」(415),又言文處茂於盧循起兵時死。
但依史實記載:
1. 盧循於義熙七年(411)死。
2. 文處茂於義熙二、三年(406~7),曾參與討伐譙蜀。
明顯可見「義熙十一年」為誤。
故,此處依《冥祥記》,改為義熙四年(408)。
南朝齊 王琰《冥祥記》原文如下:
「晉 郭宣之,太原人也,義熙四年,為楊思平 梁州府司馬。
楊以輒害范元之等被法,宣亦同執在獄,唯一心歸向觀世音菩薩。
後夕,將眠之際,忽親睹菩薩光明照獄。
宣瞻覿禮拜,祈請誓願,久之乃沒。
俄而,宣之獨被恩赦。
既釋,依所見形,製造圖像,又立精舍焉。
後歷零陵、衡陽,卒官。」
此二文,雖有不同,但,相似處很多。
依個人淺見,應是同一事件。
因,同一年代,同為梁州刺史,故,楊思平即是楊收敬,一為本名,一為字號。
二文皆言,楊因害人被拘。
《晉書‧帝紀第十》也記載:「義熙四年,梁州刺史楊思平有罪,棄市。」
「郭宣」或「郭宣之」?
個人傾向「郭宣」。
因南朝宋 劉義慶《宣驗記》全用「郭宣」;
而南朝齊 王琰《冥祥記》雖頭尾用「宣之」,但中間兩次用「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