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趙高僧佛圖澄的故事。】

(1/4) (2/4)

 

石虎以其子大司馬燕公 石斌幽州牧,鎮守薊縣

石斌驕橫跋扈,群凶湊聚,因以肆暴。

石虎曰:「天神昨夜言:『疾收馬還,至秋,皆當癰爛。』」

石虎不解此語,即勅各處收馬送還。

其秋,有人陷石斌石虎

石虎石斌,鞭之三百,殺其生母氏。

石虎彎弓捻矢,視石斌行罰,認罰尚輕,乃手殺五百。

諫曰:「心不可縱,死不可生。於禮,不親殺,因傷恩也。何有天子手自行罰乎?」

石虎乃止。

 

後,軍出,近諸城皆被侵逼。

三方告急,人情危擾,石虎乃瞋曰:「吾奉佛供僧而更致外寇。佛不靈矣!」

明旦,早入,石虎以其事問。

諫曰:

「王前世曾為大商主。

 嘗至罽賓寺辦供僧大會,吾此微身亦參預此會。

 會中有六十阿羅漢。

 時,得道人謂吾曰:『此主人命盡,當受鷄身,後王地。』

 今王為王,豈非福耶?

 疆場軍寇,國之常耳;為何怨謗三寶,夜興毒念乎?」

石虎乃信悟,跪而謝焉。

 

石虎嘗問:「佛法云何?」

曰:「佛法不殺。」

「朕為天下之主,非刑殺無以肅清海內。既違戒殺生,雖復事佛,得獲福耶?」

曰:

「帝王之事佛,當在心。

 體恭心順,顯暢三寶,不為暴虐,不害無辜。

 至於凶愚無賴,非化所遷;有罪,不得不殺;有惡,不得不刑。

 但當殺可殺,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殺害非罪,雖復傾財事法,無解殃禍。

 願陛下節欲興慈,廣及一切,則佛教永隆,福祚方能長遠。」

石虎雖不能盡從而為益不少。

 

石虎之尚書張離張良,家富,事佛,各起大塔。

謂曰:

「事佛在於清靖無欲,慈憫為心。

 檀越雖儀奉大法而貪吝未已,遊獵無度,積聚不窮。

 方將受現世之罪,何福報之可期耶?」

張離等後並被戮滅。

 

時又久旱,自正月至六月。

石虎遣太子詣臨漳 西釜口山祈雨,久而不降。

石虎親行,即有二白龍降於祠所。

其日大雨,方數千里,其年大收。

之徒先不識佛法,聞神驗,皆遙向禮拜,此咸不言而度化焉。

 

嘗遣弟子至西域買香。

既行已,告餘弟子曰:「掌中見買香弟子在某處被劫垂死。」

因而燒香咒願,遙救護之。

弟子後還云:某月某日某處為賊所劫,垂當見殺,忽聞香氣,賊無故自驚曰:「救兵已至。」即棄而走。

 

石虎臨漳修治舊塔,缺承露盤。

曰:「臨淄城內有古阿育王,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其上林木茂盛,可掘取之。」

即畫圖予使者。

依言掘取,果得盤、像。

 

石虎每欲伐

諫曰:「國運未終,難可剋。」

石虎屢伐皆敗,方信誡。

 

道化既行,民多奉佛,乃營造寺廟,相競出家,致真偽混淆,多生愆過。

石虎即令中書查檢真偽。

中書著作郎王度上奏:佛出西域,乃外國之神,不應許人詣寺燒香禮拜。其人為沙門者,皆應還俗。

中書令王波王度所奏。

石虎即下書:制由上行,永世作則。有樂事佛者,悉聽許之。

於是,輕戒之徒因而彌厲。

 

黃河原不生黿,忽得一隻以獻石虎

見而歎曰:「桓溫,其入河不久。」

桓溫元子,後果如言。

 

時,魏縣有一流民恆著麻襦在市中乞討,時人謂之麻襦

其言語卓越,狀如狂病。

乞得米穀不食,輒散置大路云:飼天馬。

太守籍拔收之送詣石虎

先前,曾謂石虎曰:「國東二百里,某月某日,當送一非常人。勿殺之也。」

如期,麻襦至。

石虎與之共語,並無異言。

唯「陛下當終一柱殿下」一語,石虎不解。

令送詣

麻襦講語終日,人莫能解。

有竊聽者推計,似論數百年事。

石虎遣驛馬送麻襦還。

既出城,麻襦辭以自能步行,又云:「我將有所訪,未便出發,可至合口橋見。」

使者如言馳去,未至合口麻襦已在橋上。

考其行步,有若飛也。

 

有弟子道進,學通內典外籍,為石虎所重。

嘗言及隱士事,石虎道進曰:

「有楊軻者,朕之民也。

 徵之十餘年,不恭王命,故往省視,傲然而臥。

 朕雖不德,君臨萬邦,乘輿所向,天沸地涌。

 雖不能令木石屈膝,何匹夫而長傲耶?

 昔,太公,先誅華士太公賢哲,豈其謬乎?」

道進對曰:

「昔,蒲衣伯成干木周黨管寧不應氏,皇甫不屈世。

 二聖四君共加其節,將欲激厲貪競,以峻清風。

 願陛下遵之德,勿效太公用刑。

 君之舉止必書於史,豈可令史遂無隱遁之傳乎?」

石虎悅其言,即遣楊軻還其所止,差十家供給之。

道進還,具白

莞然笑曰:「汝言善也,但楊軻命有所危矣!」

後,秦州兵亂,楊軻弟子以牛負楊軻西奔,戎軍追擒,並為所害。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4/4)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僧傳 佛圖澄
    全站熱搜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