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 高僧求那跋摩的故事之三。】

 

祇洹寺 慧義跋摩譯《菩薩善戒經》。

初得二十八品,後弟子代出二品,成三十品。

 

元嘉三年,徐州刺史王仲德彭城伊葉波羅譯《雜阿毘曇心論》,至〈擇品〉而緣礙遂輟。

至是更請跋摩續譯校定,正其文旨,足成十三卷。

合出《菩薩內戒經》、《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優波離問佛經》、《優婆塞五戒相經》、《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優婆塞二十二戒》、《沙彌威儀》、《經律分異記》、《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等,並文義詳允,梵漢弗差。

 

時,影福寺慧果淨音等共請跋摩云:「去六年有師子國八尼至京云:『地先未有尼,哪得二眾受戒?』恐戒品不全。」

跋摩云:「戒法本在大僧眾發。設不本事,無妨得戒,如大愛道比丘尼之緣。」

諸尼又恐年月不滿,苦欲更受。

跋摩稱云:「善哉!苟欲增明,甚助隨喜。但西國尼年臘未登又不滿十人,且令學語,別由西域居士更請外國尼來,足滿十數。」

 

其年夏,跋摩定林下寺安居。

時有信徒採華佈席。

跋摩所坐,華彩更鮮。眾咸崇以聖禮。

 

夏竟,跋摩祇洹寺

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畢,跋摩先起還閣。

其弟子後至,跋摩奄然已終,春秋六十有五。

 

既終之後,即扶坐繩床,顏貌不異,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餘人,並聞香氣芬烈;又見一物狀若龍蛇,長一匹許,起於屍側,直上衝天,莫能詺者。

即於南林戒壇前,依外國法闍毘之。

香薪成積,灌以香油,五色焰起,氛氳麗空。

是時天景澄朗,道俗哀歎。

後於其處起立白塔,欲重受戒。

諸尼悲泣望斷,不能自勝。

 

未終之前,跋摩預造遺文偈頌三十六行,手自封緘,付弟子阿沙羅云:「我終後,可以此文還示天竺僧,亦可示此境僧也。」

遺文自說因緣,云已證二果才至地。

 

跋摩至京,文帝欲從受菩薩戒;會虜寇侵疆,未及諮稟,奄而遷化。

帝以本意不遂,傷恨彌深,乃令眾僧譯出其遺文:

 

 前頂禮三寶 淨戒諸上座 濁世多諂曲 虛偽無誠信

 愚惑不識真 懷嫉輕有德 是以諸賢聖 現世晦其迹

 我求那跋摩 命行盡時至 所獲善功德 今當如實說

 不以諂曲心 希望求名利 為勸眾懈怠 增長諸佛法

 大法力如是 仁者咸諦聽 我昔曠野中 初觀於死屍

 膖脹蟲爛壞 臭穢膿血流 繫心緣彼處 此身性如是

 常見此身相 貪蛾不畏火 如是無量種 修習死屍觀

 放捨餘聞思 依止林樹間 是夜專精進 正觀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 猶如對明鏡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輕身極明淨 清涼心是樂 增長大歡喜 則生無著心

 變成骨鎖相 白骨現在前 朽壞肢節離 白骨悉磨滅

 無垢智熾然 調伏思法相 我時得如是 身安極柔軟

 如是方便修 勝進轉增長 微塵念念滅 壞色正念法

 是則身究竟 何緣起貪欲 知因諸受生 如魚貪鉤餌

 彼受無量壞 念念觀磨滅 知彼所依處 從心猨猴起

 業及業果報 依緣念念滅 心所知種種 是名別相法

 是則思慧念 次第滿足修 觀種種法相 其心轉明了

 我於爾焰中 明見四念處 律行從是竟 攝心緣中住

 苦如熾然劍 斯由渴愛轉 愛盡般涅槃 普見彼三界

 死焰所熾然 形體極消瘦 喜息樂方便 身還漸充滿

 勝妙眾生相 頂忍亦如是 是於我心起 真實正方便

 漸漸略境界 寂滅樂增長 得世第一法 一念緣真諦

 次第法忍生 是謂無漏道 妄想及諸境 名字悉遠離

 境界真諦義 除惱獲清涼 成就三昧果 離垢清涼緣

 不涌亦不沒 淨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純一寂滅相

 非我所宣說 唯佛能證知 那波阿毘曇 說五因緣果

 實義知修行 名者莫能見 諸論各異端 修行理無二

 偏執有是非 達者無違諍 修行眾妙相 今我不宣說

 懼人起妄想 誑惑諸世間 於彼修利相 我已說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緣起 摩羅婆國界 始得初聖果

 阿蘭若山寺 道迹修遠離 後於師子國 村名劫波利

 進修得二果 是名斯陀含 從是多留難 障修離欲道

 見我修遠離 知是處空閑 咸生希有心 利養競來集

 我見如火毒 心生大厭離 避亂浮于海 闍婆及林邑

 業行風所飄 隨緣之宋境 於是諸國中 隨力興佛法

 無問所應問 諦實真實觀 今此身滅盡 寂若燈火滅

 

(南朝梁 慧皎大師《高僧傳》略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僧傳 求那跋摩 功德鎧
    全站熱搜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