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在舍衛國,有五百婆羅門常伺機欲誹謗佛。

佛具三達之智,普見人心,憐憫彼等而欲度之,然其果未熟,因緣未到。

(註:三達為天眼通(知未來事)、宿命通(知過去事)、漏盡通(斷盡煩惱)。)

 

一切罪福將至時,會自作因緣而迎罪福。

 

此諸梵志(註:即婆羅門之意譯)宿有微福,應當得度,以福德所牽故,自作機緣。

時,五百梵志共議言:「當使屠夫殺生,請佛及僧,佛必受請而讚歎屠夫,吾等便上前而共譏之。」

於是屠夫為之請佛。

佛受請並告屠夫言:「果熟自墮,福熟自度。」

屠夫即歸,供設飯食。

 

佛帶諸弟子到屠夫村,至施主舍。

梵志大小皆共歡喜:

「今日有機可乘矣!

 若佛讚施主有福德,將以殺生作罪譏佛。

 佛若說其殺生之罪者,將以今日之福責難之。

 二者之中,今日必有機可乘耳!」

 

佛到即坐,施主分水供食。

於是佛觀察眾心,應有度者。

佛即出舌覆面舐耳(註:廣長舌表示不妄語),放大光明照一城內,以梵聲說偈咒願:

「如真人教,以道活身,愚者嫉之,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彼不相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

(註:上偈為原文。若最後八字前移如下,或許較順易懂。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習善得善,亦如種甜。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代。

(註:末偈之義為: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善惡各自待熟,不互相替代抵銷。)

 

佛說偈已,五百梵志意自開解,即上前禮佛五體投地,乃合掌白佛言:「頑愚不及,未達聖訓,唯願愍育,得為沙門。」

佛即聽受皆為沙門。

 

村人大小見佛變化,莫不歡欣,皆得道跡,遂改稱之賢聖,無復屠夫之名。

佛食畢,即還精舍。

《法句譬喻經》試釋

arrow
arrow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