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高僧史宗的故事。】
史宗常著麻衣或重之為納,故世號「麻衣道士」。
身多瘡疥,性調不恒。
常在廣陵白土壩歌唱,以自欣暢。
得錢,隨以施人。
棲無定所,或隱或顯。
時,高平 檀祇為江都令,聞說而召來對談。
史宗機捷無所拘滯,博達稽古,辯說玄儒,乃賦詩一首:
「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未若清虛者,帶索披玄裘。
浮遊一世間,泛若不繫舟,方當畢塵累,栖志且山丘。」
檀祇知非為常人,遣還所在。贈布三十匹,史宗悉予乞人。
後,有一道人常齎一杖、一箱自隨。
嘗近黃昏詣海鹽縣令云:「欲數日行,暫求一人,可給否?」
縣令曰:「隨意取之。」
乃選守鵝鴨小童,形服最醜者帶走。
倏忽之間,二人共至一山。山上有屋,內有三道人。
相見欣然共語,然童不解所言。
至中,道人為童向主人索食;得一小碗食,狀如熟艾,食之飢止。
近夜,道人辭欲還。
聞屋中人問:「君知史宗所在否?其罰何時畢?」
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廣陵白土壩上。計其罰亦畢也。」
屋中人便作書信,曰:「由君予史宗。」
道人以書信付童。
近曉,道人便至縣,與縣令相見云:「欲停此少日。」
令曰:「大善。」又問箱中有何物。
答云:「書疏耳。」
時,道人常在廳上眠,以箱、杖著床頭。
縣令使人偷取欲看。
道人已知,暮輒高懸箱、杖,當下而臥,遂永不可得。
後,道人與縣令辭曰:「吾欲小停而君恆欲偷人,只好離去耳。」
縣令呼先小童問所經歷。
童云:「道人令其捉杖,飄然而去,只聞足下波浪聲耳。」
並說山中人寄書信,猶在童衣帶。
縣令開看,都不解,乃抄寫之;封其本書信,令人送此童至白土壩,送信予史宗。
史宗開書信,大驚云:「汝哪得蓬萊道人書信耶?」
或云:
有商人海行,於孤洲上見一沙門,求寄書信與史宗。
信置於船中,同侶欲看,然信著船不脫。
及至白土壩,書信飛起就史宗,史宗接而攜去。
史宗後南遊吳會。
嘗過漁梁,見漁人大量捕魚。
史宗乃至上游洗浴,群魚皆散。
其潛拯物類如此。
後,史宗憩上虞 龍山大寺。
善談《莊》、《老》,究明論孝,而韜光隱跡,世莫知之。
會稽 謝邵、魏邁之、放之等並篤論淵博,皆師受焉。
後,同住沙門夜聞史宗與人共語,頗說蓬萊事,日曉,便不知史宗所之。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略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