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知有四種布施清淨。何等為四?

 一者,能施清淨即無受者。

 二者,所施清淨即無受者。

 三者,能受清淨即無施者。

 四者,所受清淨即無施者。

 

阿難,何名能施清淨即無受者?

謂由施者不取其相:

即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見亦清淨;如是具足,即無施相。

以無施故,即無受者。

若施者有所見相:

即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命亦不清淨,見亦不清淨。

若離是相,即施者、受者二皆清淨。

 

又復何名所施清淨即無受者?

若受者身業不清淨,口業不清淨,意業不清淨,命不清淨,見不清淨,即有所施相。

若受者三業清淨,命清淨,見清淨;如是具足,即無所施相。

由離相故,即所施清淨。

 

又復何名能受清淨即無施者?

若受者身口意三業不清淨,命不清淨,見不清淨,即有能受相。

若離是相,即無施者。

 

又復何名所受清淨即無施者?

謂由施者三業清淨,命清淨,見清淨,即無所施。

由離施故,即無所受,是故所受清淨。

 

阿難,若能如是了知,即得四種布施清淨。

《分別布施經》

---------------

試釋:

 

清淨布施需三輪體空。

所謂「三輪」是指施者、受者、施物。

「體空」指不著於相,因三者皆由因緣和合而成,當體即空。

上文列舉四項,是將施物分為二:以施者角度來看,為所施;以受者角度來看,為所受。

清淨來自離相,離相即是不著相。

要特別指出的是:施物的清淨是由施者清淨而來,不論是所施或是所受。施者清淨,故所施清淨,較易理解。但所受清淨,仍是由於施者離施相,故無所受,故所受清淨。

---------------

---------------

異譯:

 

有四種布施,三淨施。云何為四?

 或有布施因施主淨,非受者。

 或有布施因受者淨,非施主。

 或有布施非因施主淨,亦非受者。

 或有布施因施主淨,受者亦然。

 

阿難,云何布施因施主淨,非受者耶?

施主精進,行妙法,見來,見果;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施果。

受者不精進,行惡法,不見來,不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施果。

是謂布施因施主淨,非受者也。

 

阿難,云何布施因受者淨,非施主耶?

施主不精進,行惡法,不見來,不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施果。

受者精進,行妙法,見來,見果;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施果。

是謂布施因受者淨,非施主也。

 

阿難,云何布施非因施主淨,亦非受者耶?

施主不精進,行惡法,不見來,不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施果。

受者亦不精進,行惡法,不見來,不見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施果。

是謂布施非因施主淨,亦非受者。

 

阿難,云何布施因施主淨,受者亦然耶?

施主精進,行妙法,見來,見果;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施果。

受者亦精進,行妙法,見來,見果;如是見,如是說:有施,有施果。

是謂布施因施主淨,受者亦然。

《中阿含經》

---------------

試釋:

 

比對兩經,以上二文屬同一段落,但譯文則不同。

後文是組合施者、受者和淨、不淨,故有四種結果。

其中,二皆不淨,誠屬不淨,故經文一開始即言「四種布施,三淨施」。

「三淨施」是施者、受者任一清淨或二皆清淨。

此處所謂清淨是指精進行善法,並明因識果,而非前經文所指的不著相。

「見來」的「來」是「由來」之意,即是指「因」。

arrow
arrow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