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昔,乾陀衛國有一畫師名曰罽那,三年於客鄉作務,得三十兩金,欲還歸家。

路見有人作般遮于瑟,問維那言:「作一日會,約用幾許錢?」

答:「三十兩金得作一日會。」

罽那自念:「由我前生不種福業,故受此報,傭力自活。今遇福田,云何不作?」

即語維那:「請為弟子,鳴椎集僧,我欲設會。」

設會已訖,罽那踊躍歡喜,即便歸家。

 

既到家已,其婦問言:「三年客作,錢財所在?」

罽那答言:「我所得財,今已存放堅牢藏中。」

婦問:「堅牢之藏,今在何許?」

答:「在僧中。」

時,婦嫌責,即集親里,縛其夫,詣斷事人,而作是言:「我母子貧窮辛苦,無衣無食,而我夫得財,移作他用,不拿回來,請詰所以。」

斷事人即問其夫:「何以爾也?」

罽那實答。

時,斷事人聞已,心生歡喜,憐憫其人,脫己衣服、瓔珞,及以鞍、馬、車具悉施罽那,又分一村落而賞封之。

 

現世華報如此,其果報在後。

《雜寶藏經》摘釋

 

---------------

註:

般遮于瑟,pañca-vārṣika,直譯為五-雨季。因一年一雨季,故代指五年。古印度 阿輸迦王每五年設一次大齋會,不遮止任何僧人用齋,故義譯曰無遮大會。

arrow
arrow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