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高僧釋慧持的故事。

 

釋慧持慧遠大師之親弟,淡泊沉靜,器量遠大。

年十四學讀書,一日所得,當他一旬。

善文史,巧才製。

年十八出家,與兄共事道安大師;遍學眾經,遊刃三藏。

 

慧遠襄陽東下,慧持亦俱行。

初憩荊州 上明寺,後適廬山,皆隨慧遠共止。

慧持形長八尺,風神俊爽,常躡革屣,納衣半脛。

廬山徒屬皆以慧持為首。

 

慧持有姑為尼,名道儀,住江夏

道儀聞京師盛於佛法,欲下觀化。

慧持乃送姑至都,止東安寺

衛軍瑯瑘 王珣深相器重。

時有西域沙門僧伽羅叉,善誦四《阿含經》,請出《中阿含經》。

慧持乃校閱文言,搜括詳定。

 

後還山少時,豫章太守范寧慧持講《法華經》、《阿毘曇論》。

於是四方雲聚,千里遙集。

 

慧持後聞成都地沃民豐,志往傳化,兼欲觀矚峨眉,振錫岷山

隆安三年辭慧遠

慧遠苦留不止而歎曰:「人生愛聚,汝獨樂離,如何?」

慧持亦悲曰:「若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

於是兄弟收淚,默憂而別。

 

慧持行達荊州,刺史殷仲堪禮遇欣重。

桓玄亦在州。雖涉學功疎,見慧持幾近獨絕,歎是今古無比,大欲結歡。

慧持疑其為人,遂棄而不納。

二人苦欲留之,慧持益無停意。

遂乃到,止龍淵精舍,大弘佛法;井絡四方,慕德成侶。

刺史毛璩甚相推崇。

 

時有沙門慧巖僧恭先在岷蜀,人情傾蓋。

慧持至止,皆望風推服,有升慧持堂者,皆號「登龍門」。

公幼有才思,為蜀郡僧正。

公內外多解,素為毛璩所重。

 

譙縱因鋒鏑之機攻殺毛璩,割據土,自號成都王

乃集僧設會,逼請公,不得已而赴。

既為宿昔檀越,一旦傷破,睹事增悲,痛形顏色,遂為所忌,因而被害。

時舉邑紛擾,僧俗危懼,慧持隨眾避難於陴縣 中寺

有侄子道福,凶悖尤甚。

率兵往陴,有所討戮;還過,入寺。

人馬浴血,眾僧大怖,一時驚走。

慧持在房前盥洗,神色無忤;道福直至慧持邊,慧持彈指漉水,淡然自若。

遂愧悔流汗;出寺門謂左右曰:「大人故與眾異。」

 

後境內清平,慧持還止龍淵寺;講說齋懺,老而愈篤。

義熙八年卒於寺,春秋七十六。

臨終勖勉弟子律儀曰:「經言:『戒如平地,眾善由生。』汝等行住坐臥宜其謹哉!」

以東間經籍付弟子道泓,在西間法典囑弟子曇蘭

業行清敏,神悟天發,並係軌師蹤焉。

 

 

然,聖師神化,不可以凡夫生死相擬。

 

宋徽宗 政和三年,嘉州道傍,有大樹為風雷所摧。

見一僧晏坐樹內,髭髮被體,指爪遶身。

本州以事具奏,帝令迎至京師供養。

時,譯經院三藏大師金總持,以金磬出其定,乃問:「何代僧?」

曰:「我東林 慧遠法師之弟慧持也。因遊峨眉至此,不記時代。慧遠無恙否?」

總持曰:「慧遠法師人也,去世七百年矣!」

僧遂不復語。

總持曰:「師欲何歸?」

曰:「陳留縣。」即復入定。

帝命繪其像,頒行天下,並御製三頌:

「七百年前老古錐 定中消息許誰知

 爭如隻履西歸去 生死徒勞木作皮」

「藏山於澤亦藏身 天下無藏道可親

 為語莊周休擬議 樹中不是負趍人」

「有情身不是無情 彼此人人定裏身

 會得菩提本無樹 不須辛苦問盧能

 

(南朝梁 慧皎《高僧傳》宋 正受《嘉泰普燈錄》略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僧傳 普燈錄 釋慧持
    全站熱搜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