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達摩笈多的故事。】

 

達摩-笈多(Dharma-gupta),又云達摩崛多,意譯法密、法藏。

南天竺人,剎帝利種,俗姓弊耶伽囉(vyāghra),意譯虎。

有弟四人,身為長子,父母留戀,不聽出家。

然,法密以篤愛佛法,深願離俗,即於二十三歲時,至中天竺出家。

年二十五,受具足戒。

其親教師名佛馱笈多(Buddha-gupta),意譯覺密。

教授師名舊拏達多(Guṇa-datta),意譯德施。

另一教授師名為普照,通大、小乘經論,咸能講誦,常行乞食,恆修禪觀。

法密受大戒後,仍住三年,從師學問;師之所得,略窺一二。

 

後,普照受請於吒迦國王,法密即從師至彼停一載。

師還本國,法密更留四年,遂歷諸大、小乘國及佛寺,倍增見聞。

時,北方商人常至彼國,曾談及東方有支那國

法密雖聞傳述,不甚明信,未生來心。

 

後以志在遊方,情無所繫,法密與伴遂往迦臂施國

留此二年,遍歷諸寺,備觀所學。

其國乃是北路之會,雪山北方商旅咸至其境。

於商客所,法密與伴又聞支那三寶興盛,即欲來此,利眾弘經。

 

法密一行便踰雪山,至沙勒國

同伴一人還本邑,餘三人住王寺兩載,為彼僧講論。

又至龜茲國,亦停王寺二年,仍為彼僧講論。

其王篤好大乘,多所開悟,旦夕造訪,有挽留之心。

然,法密心繫東夏,無心停留,即密與一僧至烏耆國,在阿爛拏寺講論。

又經二年,漸至高昌,客遊諸寺。

其國僧侶多學言,法密雖停二年,無所宣述。

 

後至伊吾,停一載值難,避地西南。

中路純砂,水草俱乏,法密將所齎經論暫置路旁,越山求水。

然,求水不得,徒增勞頓,便專誦觀世音咒;夜忽降雨,身心充悅。

時,欲回原路,茫然迷失,乃任前行,遂達瓜州(即今敦煌)。

法密遠慕大國,跋涉多年,同伴或留或歿,獨自到此勝地,悲喜交集。

 

開皇十年(590)十月,法密蒙旨入京,供給優渥。

未久,法密略悉言,奉勅翻經,乃移住大興善寺,共闍那崛多(註一)翻譯。

凡出十八部經(註二):《五千五百佛名經》、《佛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出生菩薩心經》、《商主天子經》、《四童子經》、《大乘三聚懺悔經》、《大威德陀羅尼經》、《大方等大雲請雨經》、《大集譬喻王經》、《大集賢護菩薩經》、《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無所有菩薩經》、《發覺淨心經》、《移識經》、《觀察諸法經》、《諸法最上王經》、《諸法本無經》、《護國菩薩經》。

 

法密所誦大、小乘論皆是深要;

後,宣解其旨,令此地舊學頻除久疑。

 

法密慈恕立身,柔和成性,儀容莊重,氣節清高。

性好閒居,簡約俗務,寡薄嗜欲,杜息希求。

不曾忤顏於賤品,輕心於微類。

遂使未睹者傾風,暫見者欽敬。

 

煬帝定鼎東都605),勅於上林園設翻經館。

時,闍那崛多已亡,法密身居譯首,惟存傳授,所有覆疏,務存綱領。

大業年間(605-618),譯出經論十部(註二):《藥師如來本願經》、《法炬陀羅尼經》、《起世經》、《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緣生經》、《緣生論》、《攝大乘論》、《菩提資糧論》、《金剛般若論》。

皆義理允正,稱經微旨。

 

武德二年(619),法密終於洛陽

釋彥琮曾參與傳譯並為之作傳。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註一:「崛多」與「笈多」之原文相同,當時或為區分二人,特用異字。

註二:依靜泰《眾經目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續高僧傳 達摩笈多 法密
    全站熱搜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