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經因果 (3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施主請相識僧至佛寺邀請眾僧,但只請年長者而不請年少者。

沙彌問:「何故不請我等沙彌?」

答言:

「施主不請,非我也。

 施主喜年老、髮白、面皺、眉長、齒缺、背駝、行緩者。」

時,寺中有諸沙彌盡是阿羅漢,即言:

「此施主愚癡無智,不樂有德,唯貪年老。

 所謂長老,不必在白髮、面皺、齒缺。

 能修福、滅惡、修淨行者,方名為長老。

 我等應速往開導此施主,莫令彼墮於惡道。」

 

諸沙彌即以神通化作老人,髮白、面皺、眉長、齒缺、背駝,拄杖至彼施主家。

施主見已,生大歡喜,燒香散花,速請就坐。

 

須臾,諸沙彌恢復本形,施主驚愕。

沙彌即言:

「我等非夜叉、羅剎。

 因施主選年老者,於僧福田生高下想,壞汝善根,故作此變化,欲令汝悔改。

 世間無有能測眾僧功德者,況汝一人而欲測量耶?

 汝今不應分別眾僧老少形相。

 求法者不應觀形相,應觀智慧。

 或有年幼,但已斷煩惱,證得聖道者;或有年老,但仍放逸者。

 汝所作甚為不是。

 汝未聞佛說「四不輕」耶?

 王子、蛇、火、沙彌,都不可輕。

 莫妄稱量人之長短,一念之中亦可得道。

 汝今有極大過。

 從今以後,莫於僧福田生分別想。

 於諸凡夫僧乃至最下持少戒者,恭敬供養皆能獲大果報。

 故於眾僧應以平等心供養,不應分別。」

 

爾時,施主汗毛直豎,五體投地,求哀懺悔:

「我乃凡夫愚人,多有罪咎,願容我懺悔。

 我有疑惑,請為我解釋:敬信佛、僧,何者為勝?」

沙彌曰:「汝不知有三寶乎?」

施主言:「我知有三寶。然三寶中,豈無一最勝者耶?」

沙彌答曰:「三寶平等無異。」

施主即言:「自今以後,我於眾僧等心恭敬,不生分別。」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昔,有人得一大寶珠,殊妙希有,即以珠獻王。

王諦視此珠而言:

「往昔諸王蓄積珍寶,高傲炫耀。

 然其命終時,皆須捨離諸寶而去,唯有善惡業能隨身。

 今若欲使此寶隨吾至後世,唯有在佛之福田中作功德,此善報必隨吾而不朽。」

王即詣佛塔,將寶珠置塔柱上。

 

後,寶珠失竊;未久,即尋得偷珠人。

其人取珠時,墮地受傷。

王初甚忿恚,及見其傷,復生悲憫,語之言:

「咄哉!男子,汝甚愚癡!

 偷佛寶珠,來世必墮惡道。」

 

時有一臣請王刑戮其人。

王告臣言:

「此人已作惡行,宜速拔濟之。

 我當賜予財寶,令之懺悔修福,使其免於來世之大苦難。」

王即大賜錢財,教令其人於佛處作諸功德。

時,偷珠人作念:

「今大王若非虔信佛法之人,計我之罪,應被斬殺。

 此王能容,實是佛赦我重罪。

 釋迦佛甚為奇特,乃能教化大王作如此事。」

 

偷珠人即到佛塔處,匍匐向寺,合掌歸命言:

「大悲世尊!世間真實救濟者!雖入涅槃,猶能賜命予我。

 佛在世時,拔濟眾生,尚未為難。

 於涅槃後,能令我脫離苦惱,乃為甚難。」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優婆塞之親友信婆羅門法。

時,有一婆羅門身著弊衣,五熱炙身,恆食惡食,臥糞穢中。

優婆塞之親友即喚優婆塞:

「汝可來此觀彼婆羅門。

 汝可曾見如彼苦行且少欲知足者否?」

優婆塞言:「如此高行可欺誑汝。」

即共問彼婆羅門:「汝今苦行所求為何?」

婆羅門曰:「求為王。」

優婆塞即語親友言:

「此人今求大地珍寶、自恣美味、宮人女色、種種音樂,何以稱之為少欲?

 汝只見彼行苦行,便謂彼少欲,不知其所求無厭。

 所謂少欲,非必惡衣食,無諸資生之具,方謂為少欲。

 此人之心貪求無厭,云何名少欲?

 此人詐現少欲相,為貪而自苦,實非少欲者。

 心無希求,不貪後有,方名為少欲。

 雖有資生之具,但具實德,心不諂曲,不求名利,乃是真少欲。」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比丘與一婆羅門於林中安居。

比丘問婆羅門:「汝今何故舉手向日,臥灰土,裸形,啖草,或晝夜不臥翹一足而立?修此苦行,所求為何?」

婆羅門答曰:「我求國王。」

 

後,婆羅門病,問醫師療疾之方,知宜食肉。

即語比丘言:「汝可為我乞少許肉,以療我疾。」

比丘思惟:「今正是化導此婆羅門之時。」便化一羊繫於旁。

婆羅門問比丘:「汝為我索肉,今在何處?」

比丘答:「羊即是肉。」

婆羅門大瞋言:「我豈為食肉而殺羊耶?」

比丘言:

「汝今憐憫一羊,尚不欲殺;後若為國王,厨人將殺無量禽畜以供汝食,汝瞋時,或斬他頭、或截手足、或挑目。

 汝若實有悲心,宜捨求王之意。

 作王一切皆可隨己心意,凡夫遂貪而求之。

 但雖有五欲之樂,卻多有過患。

 行住坐臥畏受人害,恆懷恐懼,親友亦不信,云何名為樂?

 若有敵寇時,勝則多殺害,敗則失身命。

 又因貪欲而造諸惡業,死後墮入惡道,終受地獄之苦。

 地獄牆地皆熾熱,罪人在其中,被火燒身,受苦無量。

 汝當自思,所樂既少,眾苦甚多,故莫求富貴自在。

 唯有解脫方能消除眾苦。」

婆羅門聞已,合掌向比丘言:

「尊者明智觀察,善意為我除邪願,以巧方便示我正路。

 善友當如此,導我入正道,示我善惡相,令我得解脫。」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人於路旁作小苦行;若有人時,臥棘刺上;若無人,則居旁處。

有人語之言:「汝可徐徐臥於刺上,何必縱投,使身受傷甚多?」

此人聞已,深生瞋忿,縱投棘上更甚於前。

時,有一優婆塞立於旁,苦行者見已,即自擺動,受傷復劇。

優婆塞便語之言:

「汝先前只以小刺刺身,今乃用瞋恚之棘自刺。

 前所刺者,傷毀甚淺;貪瞋之刺,深長且銳利。

 臥棘刺上,只苦一世;貪瞋所刺之苦,則延及無量世。

 以棘刺身,此傷易癒;貪瞋所刺之傷,累劫不癒。

 故汝今宜速拔除心中深利毒刺,宜以智慧之刀割斷貪瞋之棘。

 愚痴邪見者不識正道,謂身臥棘刺即能以苦離苦。

 我見此事方知有邪正,故更歸依佛。

 佛以大悲心欲拔眾苦,見涉入邪道之眾生,便導以八正道。

 而外道以邪見故,被苦所欺誑,極相信又執著於苦身之行,遂輪迴無盡。

 佛說備資生之具,修八正道而解脫,故知由安樂獲解脫,非如汝受苦可得涅槃。

 人皆依心而造善惡業,故汝當伏心,何故橫苦於身?

 若苦身為修行之道,地獄應是道,因地獄眾生具受種種苦毒;然彼雖受諸苦,不名為苦行。

 佛教眾人應以智慧消除三業垢穢,又教修止觀,方名真苦行。」

此人言:「諸仙修苦行亦得生天。」

優婆塞言:

「諸仙生天非因臥棘刺,乃由布施、持戒而生天。

 汝雖作苦行,並無益於生天。

 修道當以飲食充足身命,氣力充溢方能修戒、定、慧。

 雖食但不貪美味,只為持戒、布施、忍辱及禪定,此等種子方能獲善報。」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婆羅門於夏日盛熱時,四面置火,人在其中以五熱炙身。

有比丘尼見已,語之言:「汝,可炙而不炙,不可炙者而炙之。」

婆羅門聞已,極生瞋恚言:「惡剃髮者!何者可炙?」

比丘尼言:

「汝若炙汝瞋忿之心,是名真炙。

 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應驅牛而不須打車。」

婆羅門言:「何名炙心?」

比丘尼言:

「四聖諦(註)之智慧有如四面之火,修道如天上之日。

 有智慧者以此五法而炙其心。

 此身不得自在,何故苦身?

 若欲苦者,當苦使身受苦之根本。

 行來坐臥皆由心所驅使,心若離身,身如木、石。

 故智者宜責其心,不應苦身。」

《大莊嚴論經》摘釋

 

註:

四聖諦指苦、集、滅、道四種真理。

苦,六道輪迴之苦。

集,生起諸苦之因。

滅,苦集盡除之境,寂靜涅槃之境。

道,去除諸苦之法,達到寂滅之路。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比丘於一壞牆中見一大銅甕,其內裝滿金錢。

即示一貧窮優婆塞(註)言:「可取此寶作資生之用。」

優婆塞問言:「何時見此?」

比丘答:「今日始見。」

優婆塞言:

「我久見此錢寶,然我不用。

 因我若取,王聞之,我或至死,或被罰,或被繫閉。

 故我於此寶都無貪心,觀之如毒蛇。

 眾生迷於財寶,視之為珍玩,然財寶實是危害之物。

 人心無厭足,汝若憐憫我,應教我少欲法,云何以財寶示我?

 少欲知足能生大利益。

 多欲者諸根恆散亂,貪求無厭足而徒增苦惱。

 少欲人無貪求之苦,故心恆喜悅。」

比丘聞已,生希有想而讚言:

「善哉,善哉!真是丈夫。

 雖未著僧服,心已出家,能順從佛語,知少欲法。

 汝今居家有諸眷屬,正應營求,卻能讚歎少欲。

 汝所說乃令我慚愧。

 我今雖剃髮著法衣,表相形同沙門,然實不知沙門法而教汝多欲之事。

 佛經亦說少欲為沙門(註)之本。

 欲得佛法利益者,應當少欲。

 少欲無財物,可增長戒行、多聞、智慧,少欲法為出家者之法食。」

《大莊嚴論經》摘釋

 

註:

優婆塞: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

沙門:勤修行、息煩惱之意,為出家修道者的通稱。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譏呵一優婆塞(註)為最窮之人。

此優婆塞愛好知足法,即言: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佛說知足則富,汝何故說我窮?

 有珍寶而不信三寶者才最窮。

 無珍寶及資生用具,但能信三寶者,則名第一富。

 我今以敬信三寶為珍玩,汝何以說我窮?

 帝釋多聞天王雖富有,其布施時,不能一切皆捨。

 我知足,於財物不貪著,一切悉能捨。

 富者多有珍寶,但水、火、賊皆能侵奪;彼若失寶,則大苦惱。

 我以敬信三寶為珍寶,無有能奪者;我心坦然快樂,無憂患之苦。

 故知,有諸寶及資生之具而不知足者,猶名為貧。

 所以佛說知足最富。」

眾人聞已,歎言:

「善哉!此說法真是正確,有大智慧,名大丈夫。

 今後,雖無財寶但有敬信三寶之心,我等稱之為富者。」

優婆塞言:

「今人苦集錢財皆為享樂,為欲供給家眷,此僅為今世。

 信心之寶則為來世於人天中財寶具足,故知信為第一財寶。

 如此信財於生死中,極受快樂且無苦惱。

 有信財乃能得戒財、施財、定財、慧財,故信財為第一。

 我有此財,故自言大富。

 我因往昔深積善業,故今以信心而知足。

 今人雖有財富,但失財則窮,且命終時,捨財而逝,無隨至後世者。

 信財則不喪失,恆自隨逐,累劫受快樂。

 世人聚積財寶,能生貪欲;信財則不,見則生歡喜。

 故我不窮,信財方是實財。」

《大莊嚴論經》摘釋

 

註:優婆塞: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諸比丘行於曠野,被劫賊奪衣。

賊懼比丘至聚落告發,欲盡殺之。

時,有一賊曾出家,言:

「何須盡殺之?

 比丘之法:不得傷草。

 今以草繫之,彼畏傷草故,必不得馳往告發。」

眾賊即以草繫眾比丘而去。

 

諸比丘恐犯戒故,不敢扯斷。

時,身無衣服,日曬蟲擾,從旦至夜,禽獸馳走呼啼,甚為怖畏。

有老比丘語諸年少者言:

「汝等善聽!人命短促。

 命既不久,云何為命而犯戒?

 人身難得,佛法難遇,六根難全,信心難生。

 修行佛道必獲正果,云何吝惜此危脆之命而毀佛聖教?

 若護佛語,現世美名遠聞,而以具功德故,後世亦受快樂。」

諸比丘相謂言:

「在怖畏之處,執志不虧,始能分出強弱。

 我等當以此賤命換取人天樂及涅槃樂。

 今無他法,唯當護戒,至死不犯。」

老比丘言:

「我等前世造眾惡業,曾於三惡道受無量苦。

 今護聖戒而捨此微命,後世必獲大利益。

 若犯戒,現世名惡,受人輕賤,命終復墮惡道。

 今當共立誓:寧持戒而死,不犯戒而生。」

諸比丘聞已,各正其身不動不搖。

 

時,彼國王出獵,漸漸行至諸比丘所繫處。

王遙見之,心生疑惑:「彼等裸形者為尼犍陀抑或沙門?」

即遣人往看。

諸比丘深生慚愧,障蔽其身。

使者一見,知為僧。

何以故?因右肩黑故。

使者即返白王。

王聞已,深生疑怪,即至其所,問曰:

「汝等身壯無病又似有力,何故草繫不動?

 汝等不知自身有力耶?或被咒所迷?或苦行耶?或欲自殺?

 願速說之。」

比丘以實答。

王聞甚歡喜,即為比丘解草縛,而言:

「善哉!能堅持佛所說:寧捨身命,護戒不犯。

 我今歸命尊、佛法與堅持禁戒者。」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兄弟二人出家,兄得阿羅漢果,弟常講誦三藏。

時,兄語弟言:「汝可修禪定。」

弟曰:「我明日當坐禪。」

兄言:

「汝未聞佛說『修行應如救頭燃』耶?

 人命危脆,今日未必可到明旦。

 命終後,不知來世至何道,只能隨業緣而去。

 汝言明日將作,此言甚虛妄,死亡一但來到,不待至明日。

 汝應捨棄多聞之法,勤觀內身以求解脫生死。

 佛法中堅實之法為證果,過於多聞並不實際。

 雖汝說法能令聽者得利,但臨終時,心或錯亂而墮於惡道。

 此或被人所笑:『汝所說法雖好,但不能自得解脫,復有何用?』

 昔來,多聞者甚多,今猶存者極少。

 佛說有為法悉無常,過去無數佛皆已入滅,名字亦滅。

 故汝今應專求解脫。」

弟答言:「正爾時當作。」

 

未久,弟遇重病,恐命將終,深生悔恨,涕泣白兄:

「我愚昧未聽兄所教,今病篤必死,願兄垂愍拔濟,令我得離大苦。

 同處佛法中,汝數數教誡,我愚劣不受,今倍加悔恨。

 我今無所可恃,唯能歸依兄。

 願於我後身時,令我得聞佛法,復得出家,專求解脫。」

時,弟即命終。

 

後,兄阿羅漢以天眼觀察,知其還生人中,便常到其家。

一日,乳母抱持失手,兒頭撞石上,生大瞋恚而命終。

阿羅漢復以天眼觀察,見在地獄,即言:

「嗚呼!大毀敗!

 生處難可救,佛力尚難拔濟,豈我所能救?

 地獄受苦不能休息,如此難處何可救拔?

 修行應除懈怠,勤修正道,獲解脫果後,以多聞作瓔珞。」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昔有一王於途中遇諸多乞丐。

爾時,眾丐同聲言:「施,如我。」

王聞便悟:

「此諸乞丐欲覺醒我:

 我於往日曾更貧苦,今若不布施,後時亦如彼等。」

時,輔相下馬,合掌白王:「此諸乞丐咸言如我。」

王言:

「我聞。

 然,我所解與汝有異。

 汝謂彼等為乞索財物。

 我謂此諸乞丐故來覺醒我。

 令我見其貧賤形,意謂:

 『我等前世曾為王,因不布施,故今受此苦。

  王今生應修布施,莫使後世如我等。』」

輔相聞已,深生歡喜,合掌白王:

「佛言:『見他受苦,當自觀察。』

 大王今實合佛意,見乞丐即能覺悟。

 大王為大地之主,實不虛妄也。

 何以故?

 心意難恆,自利亦難,人身難得,信心難生,財寶難足,福田難遇。

 如此難事,大王今盡具有。

 人生短暫,命欲盡時,誰能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故於未盡時,應勤用心修之。」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王欲聚積珍寶至來世用,自思:「我當集全國珍寶。」

即以女兒置婬女樓上,勅侍人言:「若有人帶財寶來求我女,帶其人與寶至我處。」

遂聚集全國所有錢寶於王庫。

 

時,有一寡婦唯有一子,甚寵愛之。

此子見王女姿貌非凡,心甚愛戀,遂致生病,體瘦氣微。

母問子:「何以病至如此?」

子以實答,又言:「我若不得與彼交往,定死無疑。」

母言:「國內一切錢寶盡在王庫,何處可得財寶?」

母更思惟,言:「汝父死時,口有一錢,汝若發塜,可得彼錢。」

子即隨母言取錢。

 

此人既得錢,便至王女處。

王女即遣送此人與錢至王處。

王問此人:「國內一切財寶盡在我庫,汝於何處得此錢?」

此人白王:「我母言亡父口中有錢,我發塜取得。」

王即遣人驗其虛實,然後方信。

 

王自思言:

「我聚集一切寶物,望持至後世。

 彼父一錢尚不能持去,況多耶?

 當用何方法,使珍寶隨我至後世?」

時,輔相聰慧知機,已知王意,便言:

「大王所說正確,財寶不可持至後世。

 何以故?

 大王今此身尚不能至後世,況財寶象馬乎?

 至於何法可令珍寶至後世?

 唯有布施之福報必隨至後世。

 死時若至,必不可免,故大王宜觀死苦。

 為令己來世得利樂,大王今宜修善業,勤持戒,行布施。」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昔,阿育王信樂三寶,凡於靜處遇僧,不問長幼,必下馬頂禮。

有一臣耶賒不信佛,白王言:「此等僧眾是下種姓出家,大王何故頂禮?」

王默然。

 

後,王集諸臣,言:「汝等今取種種頭於市賣,但不得殺生,往尋自死者。」

即一一語臣,指示種種不同頭,而語耶賒:「汝取自死人頭賣。」

 

既而,餘頭皆售,唯有人頭,見者皆厭罵而遠避,無買者。

耶賒歸白王言:「我賣人頭,不能令售,反被呵罵。」

王言:「但免費贈送。」

耶賒即奉王教,入市欲贈人頭。

市人見已,復加罵辱,無肯取者。

 

耶賒慚愧而歸,合掌白王:「餘頭競相買取,唯人頭穢惡,贈送反被罵。」

王問耶賒:「汝賣人頭,何故不得售?」

「人所厭惡,無肯買者。」

「唯此一頭可厭或一切人頭悉可厭?」

「一切人頭悉可厭,非獨此頭。」

王復問:「若然,則我頭亦被人厭惡耶?」

耶賒默然,懼不敢答。

王言:「我今施汝無畏,以實而說,我頭亦可厭耶?」

「王頭亦爾。」

「實爾?」

「實爾,大王。」

王告耶賒

「既不分貴賤,人頭皆可厭,汝云何自恃豪貴種姓而欲阻我禮敬僧眾?

 種種頭中唯人頭見者咸厭,賣之無人買,贈送無人取。

 以此下賤頭換取功德,雖向彼屈申,無絲毫損失。

 

 汝只觀比丘種姓卑賤,不能見其內在實德。

 汝愚癡邪見,謂己為婆羅門種獨能解脫,餘種姓不得解脫。

 若為婚姻,當求種姓;若求善法,豈分種姓?

 求法者不應觀種姓。

 生於上等種姓,若造惡行,人皆呵責,此仍名下賤。

 種姓雖低,但內有實德,仍受人尊奉,此則名尊貴。

 心惡,則使形賤;意善,可令身貴。

 僧眾修諸善法,故應恭敬。

 

 汝未聞佛說「以三危脆法,換三堅固法」耶?(註)

 人死,即不能再修善法,故應知以此必壞之身換堅牢法。

 愚人不知分別堅與不堅法,臨死則生大怖畏。

 生時,即換取堅實善法,命盡時,終不悔恨。

 

 愚癡者方自言尊貴。

 我以佛法觀察,人身皮肉筋骨,貴賤悉同;差別唯外在衣服用具有異。

 智者宜勤作禮行善,此為換取堅牢法。」

《大莊嚴論經》摘釋

 

註:三不堅易三堅:

 一、不堅財易堅財:世間財,五家共有;功德財,永久不壞。

 二、不堅身易堅身:色身無常,法身不滅。

 三、不堅命易堅命:人命有長短,修行超越生死則常住不朽。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老婦入林中採波羅樹葉,欲賣以過活。

路經一關,守關人欲老婦繳稅。

老婦言:「汝能帶我見王,方可得稅,否則終不予汝。」

於是共至王處。

 

王問老婦:「汝今何故不繳關稅?」

老婦白王:「王識某比丘否?」

「我識,是大阿羅漢。」

「第二比丘,王識否?」

「我識,彼亦是阿羅漢。」

「第三比丘,王識否?」

「識,彼亦是阿羅漢。」

老婦高聲白王言:

「此三阿羅漢皆是我子。

 諸子受王供養,使王受無量福,即是繳稅,為何更欲我繳稅?」

王言:

「善哉老婦!汝能生聖子,我實不知。

 若知彼阿羅漢等是汝子者,應供養恭敬汝。

 自今起,生證道子之婦人不須繳稅,應恭敬之。

 若其有同行伴侶,乃至駝驢車乘多載眾寶,為此婦故,皆不征稅。」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人與同伴入海採寶,歸途與伴分宿,遂失朋伴。

時,此人飢渴,遙見一城,便欲往索水。

然,此是餓鬼城,此人到城中,空無所見,即喚:「水!水!」

諸餓鬼聞已,皆來集,言:「有誰如此慈悲,欲予我水耶?」

此人言:「我渴,故來求水。」

餓鬼聞已,希望全滅,長歎言:

「汝不知此乃餓鬼城耶?

 我等處此城百千萬年,尚不聞水名,何況飲水?

 我等晝夜思念飲食,一開口求索,即被追打。

 若天降雨,即變成沸火灌注我身。

 河渠皆變成流火。

 池沼悉乾涸或變成臭穢膿血,若欲往,即有夜叉持鐵器捶打。

 我等受苦如此,何能有水予汝?

 

 我等前世慳貪嫉妒,不曾將水或飲食施予他人。

 自不布施又禁他人布施,故今受此苦惱。

 布施可得大果報,如春播秋收,我等不播種,故今受此苦。

 布施為善種子,能生諸多利樂,故汝應布施,莫如我等受苦。

 

 雖同樣生為人,但因前世造業不同,受報亦不同。

 天眾雖同器而食,但飯色各有不同。

 若墮畜生中,有受福樂者,有受苦惱者。

 人、天、畜生皆會因慳貪,使受報有所損減。

 

 起愚癡心而慳吝不布施,乃造未來貧窮之因。

 起貪心而積聚,來世即墮於惡道。

 如此慳貪者,乃眾苦之根本,故智者應斷除慳貪。

 貪嫉極細微,莫使入心中,一但入於心,令人無飲食。」

 

此人見慳貪放逸有如此過失,即厭惡生死。

還歸後,即出家勤修定慧,證阿羅漢果。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裸形婆羅門與眾僧同道而行。

有一年少比丘笑彼等裸形無慚愧。

時,裸形眾中有婆羅門稍解佛法,即語年少比丘言:

「長老,不可用汝出家標幟輕慢欺人!

 不可以為汝有出家形貌則必能斷煩惱。

 若未斷生死,將永輪迴,汝來世未脫裸形,何故見笑?

 汝今於生死中飄流不定,汝應自笑,不應笑他。

 有煩惱在心,未必可保證知汝來世將至何道。

 汝今莫自謂有慚愧,觀汝所為,仍未脫於知見羅網。

 有慚愧者必定不入於見網。

 不起惡念,方名慚愧。

 汝自不入決定數中,何能笑他?」

諸比丘聞裸形婆羅門如法而說,皆默然無言。

 

後,有餘比丘聞此事,歎言正說:

「能斷煩惱者,方名有慚愧。

 若不斷煩惱即可名比丘者,伎人剃髮,應是比丘。

 然,伎人雖剃髮仍不名比丘,當知:得見四真諦法者,方名真沙門。

 何以故?

 如經中所說:『不見四諦,則邪正不定;邪正不定,則所見錯謬。』

 故應勤修四諦。

 若見諦,則所見真實而正確,永離邪趣。」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阿羅漢法師,具足辯才,善能問答,可隨順聽眾根機而說法,使眾人心意適悅,故人民日日皆來聽法,且聽受已,乃至少年皆不放逸。

 

城中有一中年婬女因而常歎息無人往來。

彼婬女之女時值盛年,端正聰慧,善知世論,明達女人諸藝。

女見母憂,即問:「何故如此憂苦?」

母言:「今城中人民悉樂聽法,無至我處者,遂至資財空匱。」

女聞已,自恃端正,即言:「我至彼會,能令彼會一切人悉隨我來。」

婬女便種種莊嚴,與諸侍從至寺。

 

時,彼阿羅漢法師為大眾次第說法。

婬女為擾動眾心,即入法堂。

其侍從散入眾人間,指婬女言:「此女端嚴可愛,汝等當觀,何須聽法?」

時,眾人聞已,便顧盼之,心遂不安。

法師專心說法不知其意,怪其所以,即語眾人:

「汝等何故心亂?

 豈不知無常迅速,宜勤修善行。」

大眾聞已,即攝心聽法。

婬女復作姿態誘眾。

眾人見已,心還散亂。

 

法師見眾人騷動反常,便顧瞻大會,乃見婬女端正,令眾人忘失正念。

即入定觀察女意,知其來邪惑大眾,不為聽法。

便以神通令女膚肉墮落,露現白骨及內臟。

時,婬女被法師變其形已,身心俱困,即叉骨手歸向法師。

與會眾人見此骨女,咸生厭患。

女見其身被人所厭,即五體投地,言:

「我先前愚痴無識,不自量力,今願歸家。

 我今始知釋子勢力奇特,變我妙姿美貌令見者厭患。

 唯願垂憫,聽我誠心懺悔。」

 

時,法師知大眾皆生厭惡,便問婬女:「汝今欲如何作?」

女曰:

「願離舍不

 大頭仙舍不藍婆天女為馬十二年。

 汝今作舍不變我作塜屍。

 願自在大德憫我,去除此變。」

法師即微笑言:

「善女但起,我無瞋心,剃頭著袈裟者終無舍不法。

 瞋恚者始作舍不,我已滅瞋恚,斷除無明。

 我欲救眾生,豈會作舍不

 此身乃由薄皮包覆骨臟,外施脂粉,遂迷惑愚人之目。

 我只是以神力,開汝不淨皮囊而已。」

說已即攝神通,女便回復本形。

 

爾時,法師語大眾言:

「汝等宜勤修善。

 顛倒之欲想有若被風吹起之塵埃,當正觀離欲方面以洗欲塵。

 汝等處於有欲或離欲之狀態尚未確定,善觀者可得解脫,貪惑者即增其欲。

 故應精修離欲之想,方能獲得禪定之樂。」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比丘依次乞食至一婆羅門家。

爾時,彼家中屋棟摧折,水甕破,牛斷繩而走。

婆羅門言:「是何不祥之人來入吾家而有此怪變?」

比丘言:「汝不曾見汝家小兒消瘦、腹脹、面目腫耶?」

「曾見。」

「汝舍有夜叉鬼吸人精氣,故有此疾。今此夜叉畏我而逃,故樑折、甕破、牛走。」

「汝有何力?」

「我因親近佛法而有此威力,故令夜叉如此畏我。」

「云何名為佛法?」

比丘即次第為之解說。

 

婆羅門夫婦聞已開悟,俱得須陀洹果,即言:

「善哉!大德善說真實之法。

 耳聞佛教,入我心宅,使我安穩,作我擁護。

 願今稍聽我說。

 今破我心意舍,折我「愚癡」樑,驅遣「吸功德」夜叉,除「諸見」羅剎,破「惑倒」甕,壞「身見」水,「癡」牛奔走,斷「無明」繩,前所見事,悉集我身中。

 世間久傳四《圍陀》,說備種種莊嚴物祭祀並於恆河洗浴除罪,可速生天。

 我昔修此行,未曾得報,亦未知定得或不得?

 投巖、赴火、嚴寒貼冰、盛熱炙身、臥棘、越山、渡海、持咒拜火,此等苦行不能得涅槃。

 我今值遇善友,始知四聖諦,由此而證果,趣向涅槃,永離怖畏。

 此非以財寶求得亦非憑王力,必因善知識始能獲得。」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人至中天竺,王用為聚落主。

聚落中多婆羅門,有人為聚落主說《羅摩耶那》(梵音Rāmāyaṇa與下書為古印度兩大史詩)。

又《摩訶婆羅他》(梵音Mahābhārata)說,戰死者命終生天,投火死者亦生天,又說天上種種快樂。

以辭章巧妙,聚落主心動乃謂為真,即作火坑,辦婆羅門聚會。

 

時,諸人雲集,聚落主將欲投火。

有一比丘與聚落主舊識,至其家見種種莊嚴,即問:「欲作何事?」

聚落主言:「我欲生天。」

「汝如何去?」

「我投火坑,便得生天。」

「汝知生天之路否?」

「不知。」

比丘問言:

「汝若不知,如何得去?

 汝今從一聚落至一聚落,尚須引導方知其路,何況天路長遠?

 若生天快樂,彼上座婆羅門年老又貧,其婦老又醜,何不與汝同去天上?」

聚落主聞已,自思:

「若投火坑得生天,彼婆羅門應與我同去。

 因彼貧苦無可愛戀,應去受天樂。

 若其不去,乃誑欲殺我。」

聚落主即捉上座婆羅門手,欲共投火,同至天上。

 

時,婆羅門不肯去。

聚落主即言:

「若不知上天道路,何故要我去?若知,何故不去?

 為何欲使我投火?是貪我財物乎?

 為何無慈悲心,如此殘酷?是我前世怨家,還是大欺誑?

 婆羅門苦行教人投淵、赴火、斷食,觀其教旨,乃欲令家門斷絕。

 此諸婆羅門樂為殺害事,我當捨離而入於佛法。

 佛法大慈悲,終不害萬物。」

比丘言:

「善哉,善哉!汝今始在天道。

 佛所言生天及解脫之道,決定可至,其法為布施及降伏六根。

 此道非投淵、赴火所能獲得,此等苦行可作死緣,非生天及解脫之因。

 往古,人壽長,仙壽亦長;

 因厭此身,不欲久住人世,乃習禪定斷欲界煩惱;

 成就後自知捨身必生梵天,但無由喪命,故投淵赴火而生梵天。

 此乃因修禪定斷煩惱而生梵天,不因投巖投火而生天。

 餘人不知,謂投淵投火得生天,故生顛倒經論;愚者信受,遂投淵赴火。

 智者善加觀察,便捨而不為,乃修諸善法作生天之因、寂滅之道。」

《大莊嚴論經》摘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王謫罰一商人言:「汝所有財物悉條列示我。」

商人思前所施物,施諸乞丐食乃至施鳥獸穀草,悉條列示王。

王見已,問言:「何故條列如此之事?」

商人答言:

「王先前勅言我所有財物。

 我所列是無有能侵奪者,設七日並出,一切消融,不能燒一毫所施之物。

 錢財寄父母、兄弟姊妹,皆會敗失,唯布施物永不敗衰。

 施為隨行寶藏,世世恆隨人,無有能壞者。

 我知布施果報,故不懼說所列是我所有財物。

 家中財寶為五家(註)共有,故不敢言是我所有。」

王聞已,歡喜讚言:

「善哉!汝是勝福人,我今不用汝所有物。

 如汝所說,所施物是汝財,餘財悉共用。

 布施應發歡喜心,勿後悔,來世方能於人天受樂。

 見他人死後,屋宅財寶被眾家所用,絲毫不能隨己而行,

 若目睹此事不能生厭而速施財物,最是愚癡;

 因死時必然捨離一切,來生又會因無布施福報而貧窮。

 財物不會被五家所共用者,唯有布施之物,故智者應會布施。

 布施者即使貧窮,亦名富人;慳貪者雖多財富,亦名窮人。

 慳吝者無善終,因氣絕時,一切捨去,心生眷戀,遂怖畏苦惱。

 布施者無論貧富常受快樂,臨終時歡樂無悔恨。

 若施百千萬,後世得少許,尚應布施,何況少施即獲大福?

 故有智慧者,必會布施。」

《大莊嚴論經》摘釋

 

註:五家,經中所言大同小異:

水、火、賊、官、命盡《六度集經》

水、火、賊、官、惡子《雜譬喻經》

水、火、賊、王、不愛子《大智度論》

水火、盜賊、怨家債主、官、惡子《大寶積經》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