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僧尼居士 (3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Aug 06 Thu 2015 20:00
  • 法護

南朝高僧釋法護的故事。】

 

釋法護俗姓東平人。

年始十三,便善草、隸書法。

本性廉直,心不貪得。

其師釋道邕,亦有清風,撫其首曰:

「觀汝意氣,必能發揚佛法。」

 

法護受戒後,遭父憂,居喪四載,不預法事。

孝服畢,身羸體瘠,不堪隨眾。

 

後住揚都 建元寺,多講經論,善阿毗達磨。

從其學者,百餘人。

竟陵 文宣王法雲寺豎義齋,以法護為標領;

解釋疑難,每無遺滯,人益歸向。

 

法護不交榮俗,自天子至侯伯,不與一人狎遊。

凡所遊往,必皆名輩,陳留 阮韜阮晦汝南 周顒皆虛心禮待。

 

法護遠有大度,言無浮華,不尚流俗,無營苟利,唯以經教、仁義存懷。

 

天監六年(507),法護卒於住所,春秋六十九。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僧達摩笈多的故事。】

 

達摩-笈多(Dharma-gupta),又云達摩崛多,意譯法密、法藏。

南天竺人,剎帝利種,俗姓弊耶伽囉(vyāghra),意譯虎。

有弟四人,身為長子,父母留戀,不聽出家。

然,法密以篤愛佛法,深願離俗,即於二十三歲時,至中天竺出家。

年二十五,受具足戒。

其親教師名佛馱笈多(Buddha-gupta),意譯覺密。

教授師名舊拏達多(Guṇa-datta),意譯德施。

另一教授師名為普照,通大、小乘經論,咸能講誦,常行乞食,恆修禪觀。

法密受大戒後,仍住三年,從師學問;師之所得,略窺一二。

 

後,普照受請於吒迦國王,法密即從師至彼停一載。

師還本國,法密更留四年,遂歷諸大、小乘國及佛寺,倍增見聞。

時,北方商人常至彼國,曾談及東方有支那國

法密雖聞傳述,不甚明信,未生來心。

 

後以志在遊方,情無所繫,法密與伴遂往迦臂施國

留此二年,遍歷諸寺,備觀所學。

其國乃是北路之會,雪山北方商旅咸至其境。

於商客所,法密與伴又聞支那三寶興盛,即欲來此,利眾弘經。

 

法密一行便踰雪山,至沙勒國

同伴一人還本邑,餘三人住王寺兩載,為彼僧講論。

又至龜茲國,亦停王寺二年,仍為彼僧講論。

其王篤好大乘,多所開悟,旦夕造訪,有挽留之心。

然,法密心繫東夏,無心停留,即密與一僧至烏耆國,在阿爛拏寺講論。

又經二年,漸至高昌,客遊諸寺。

其國僧侶多學言,法密雖停二年,無所宣述。

 

後至伊吾,停一載值難,避地西南。

中路純砂,水草俱乏,法密將所齎經論暫置路旁,越山求水。

然,求水不得,徒增勞頓,便專誦觀世音咒;夜忽降雨,身心充悅。

時,欲回原路,茫然迷失,乃任前行,遂達瓜州(即今敦煌)。

法密遠慕大國,跋涉多年,同伴或留或歿,獨自到此勝地,悲喜交集。

 

開皇十年(590)十月,法密蒙旨入京,供給優渥。

未久,法密略悉言,奉勅翻經,乃移住大興善寺,共闍那崛多(註一)翻譯。

凡出十八部經(註二):《五千五百佛名經》、《佛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出生菩薩心經》、《商主天子經》、《四童子經》、《大乘三聚懺悔經》、《大威德陀羅尼經》、《大方等大雲請雨經》、《大集譬喻王經》、《大集賢護菩薩經》、《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無所有菩薩經》、《發覺淨心經》、《移識經》、《觀察諸法經》、《諸法最上王經》、《諸法本無經》、《護國菩薩經》。

 

法密所誦大、小乘論皆是深要;

後,宣解其旨,令此地舊學頻除久疑。

 

法密慈恕立身,柔和成性,儀容莊重,氣節清高。

性好閒居,簡約俗務,寡薄嗜欲,杜息希求。

不曾忤顏於賤品,輕心於微類。

遂使未睹者傾風,暫見者欽敬。

 

煬帝定鼎東都605),勅於上林園設翻經館。

時,闍那崛多已亡,法密身居譯首,惟存傳授,所有覆疏,務存綱領。

大業年間(605-618),譯出經論十部(註二):《藥師如來本願經》、《法炬陀羅尼經》、《起世經》、《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緣生經》、《緣生論》、《攝大乘論》、《菩提資糧論》、《金剛般若論》。

皆義理允正,稱經微旨。

 

武德二年(619),法密終於洛陽

釋彥琮曾參與傳譯並為之作傳。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註一:「崛多」與「笈多」之原文相同,當時或為區分二人,特用異字。

註二:依靜泰《眾經目錄》。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4 Tue 2015 20:00
  • 道紀

高齊高僧釋道紀的故事。】

 

釋道紀初(550-)盛弘佛法,以講《成實論》知名。

門徒學成,自立門戶,道紀欣然,以為教學並成。

 

天保年中(550-559),依例秋初開講。

時,道紀引眾出鄴城南門;

有一舊門徒正引眾入,恰於城門相遇,略無退讓。

道紀曰:

「卿從何來?

 甚無禮也!

 何以與師輒對峙耶?

 既不作禮,理宜讓路。」

彼曰:「法鼓競鳴,利在聲望,焉有師徒?」

道紀不答,便自讓路。

既出城外,迴首告其屬曰:

「吾講《成實論》積三十載,開導門徒,望有功夫。

 解而後行,此乃古訓。

 今解而不行,還如不解;徒失前功,終無後利。

 往不可追,來猶可及,吾有他計,請皆返京。」

 

道紀遂退掩房門,廣讀經論,為開化士俗而撰《金藏論》七卷;

分門別類,如寺塔幡燈之由、經像歸戒之本,包羅一代教化。

 

論成之後,道紀東七里,遍集方圓七里內男女,為講此論,七日一遍。

前往之時,必自荷擔,經書、佛像置一頭,老母、掃帚另一頭。

境內有塔,道紀即掃。

常語人曰:

「經不云乎:

 『掃僧地大如閻浮提,不如掃佛地一掌大,因智田為勝。

  親供母者,以其福與登地菩薩齊等。』」

故為母縫補、衣著、飲食、大小便利必自經理,不許人代。

或有助者,道紀曰:

「此吾母,非他人之母,身體之累皆由吾身。

 有身必苦,何得以苦勞人?

 所以身為苦先,幸勿相助。」

以此勉勵道俗,從者眾多。

又勸人奉持八戒,不許屠殺。

七日結束,又轉至前,還依上事,周歷行化。

數年之間,鄴城近郊,奉其教者,十戶有九。

 

後不測其終。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3 Mon 2015 20:00
  • 慧達

高僧釋慧達的故事。】

 

釋慧達俗姓襄陽人,幼年入道。

修建為務,或登山臨水,或入村至邑,但形勝之所,皆發心建寺或修繕。

 

後,慧達天台山 瀑布寺,行修禪觀。

又北遊武當山,如前習靜。

 

代,癘疫大行時,百姓病亡極眾。

慧達揚都大市建大藥庫,須者便給,拯濟彌眾。

 

金陵佛寺七百餘,多有年久失修者;

慧達勸化補治三百餘所,皆莊嚴寬敞。

仁壽年中(601-604),又於揚州 白塔寺建七層木塔。

 

慧達後上廬山,造西林寺晚閣七間,明耀山勢。

初造之日,誓用黃楠,全境推尋,了無一樹,眾皆欲用餘木。

慧達曰:

「誠心在此,豈更餘求?

 只因至誠無感,故訪尋不遂。

 若心願堅決,松亦變楠。

 如求不獲,閣則無成之日。」

眾懼其言,四出追索,乃於境內下巢山,感得一谷皆是黃楠。

但,其處幽深,無法運出。

慧達尋行崖壁,忽見一處有光,其中可通木材,餘皆懸崖。

乃由此曳木至江,及至廬山,不失一根,閣遂得成。

後,閣忽偏斜,向南三尺,工匠設法使正,但無方由。

石門澗當於閣南,忽有猛風北吹,令閣還正。

 

慧達晚往長沙,鑄鐘,造像。

所至之處,人若草從;輸金納銀者,兢兢業業,恐其不受。

慧達外務雖繁,內心定靜。

旁觀潛沉,似不能言,而指示應和,立有成果。

此即其處煩不撓之力矣。

 

慧達隨性真直,言無華綺,據經引喻,勉勵人心。

然其形服粗弊,幾不可睹。

 

大業六年(610)七月底,慧達舊疾忽增,七日倚臥。

時,異香入室,旋繞如雲;閣中聖像,並皆流汗。

眾見此瑞,知慧達當終,官人檢驗,具以奏聞。

慧達則神志如常,奄爾長逝,春秋八十七。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2 Sun 2015 20:00
  • 法建

西魏北周高僧釋法建的故事。】

 

釋法建俗姓廣漢 雒縣人。

益州 五層寺,常誦經典。

 

時,武陵王 蕭紀成都稱帝(552-553)。

西魏遣將軍尉遲迥(複姓)來伐

既破,城內名僧皆被拘禁。

 

至夜,忽見光明,即遣人尋光。

乃見諸僧皆睡,唯法建端坐,背誦佛經,光從口出。

聞,自到法建處,頂禮坐聽,至旦始休。

問曰:「法師昨夜所誦何經?」

答曰:「《華嚴經》下帙十卷。」

「何不從頭誦之?」

「貧道依次誦到此。」

「法師能背誦多少?」

「貧道發心欲誦全藏,但多懈怠,今始記誦千卷。」

驚疑不信,將欲試之,曰:「屈請總誦一遍,應不勞損耶?」

法建報曰:「讀誦經典乃僧之常事,豈憚勞苦?」

 

乃設高座,令僧眾執本逐聽。

法建登座背誦,有如急流注壑。

專注者,才聞餘音;疏意者,空望塵跡。

七日七夜,數已滿千,法建猶未止。

起謝曰:「弟子兵將不得久停,請從此辭。」

諸僧並皆釋放。

 

既出,歎息曰:

「自如來滅後,阿難號為總持,豈能過此?

 中因有如此人,所以常保安樂。

 奇哉,奇哉!」

 

後,法建年八十而終。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1 Sat 2015 20:00
  • 普圓

北周高僧釋普圓的故事。】

 

釋普圓,於北周武帝之初(~561),來遊長安

容姿美,身魁偉,有丈夫之神采。

遊歷名山大川,多修苦行。

常坐修定,用心專至,不覺晨夕。

默誦《華嚴經》,初無人知;弟子侍讀,後乃知之。

 

普圓樂行慈濟,利益為先。

有依止者,便予引導,示語行要,令遵苦節。

 

有時,普圓乞食,暫往村落,多依林墓靜處思惟。

夜有強鬼,形極可畏,四眼六牙,手持曲棒,身毛垂下,逕至其前。

普圓注目觀之,都無怖畏,不久便退。

 

後,於郊南樊川,有惡人向普圓乞頭。

普圓將斬予之,彼又不取而止。

復乞眼。

普圓即欲挖施,復不受而止。

又索手。

普圓以繩繫腕於樹,齊肘斬斷予之。

遂昏迷倒地而亡。

村人哀其苦行,收葬修塔。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31 Fri 2015 20:00
  • 曇顯

東魏北齊高僧釋曇顯的故事。】

 

釋曇顯,又名佛俊東魏時(534-550),遊於都,棲泊僧寺,居無定所。

 

講經法會,曇顯必至,須釋深義時,曇顯輒自解說,後便捨而赴餘講;

及後,又解至密理,曇顯便又已在聽。

時人以此奇之。

 

曇顯儀服猥濫,貌相非潔,頻受輕慢,人皆不納。

釋法上深知其遠識,常私惠其財,資以飲食。

曇顯或因昏醉,臥於道邊,或復清醒,整其威儀。

 

先,南梁之初,武帝 天監三年(504),勅捨道教。

道士陸修靜徒屬不勝其憤,遂走入北魏

傾金散玉,贈諸貴族,託以期望,冀興道法。

 

北齊祚興,文宣帝 天保年中(550-559),佛、道互競優劣。

修靜徒屬妄加穿鑿,廣製齋儀,耗費極繁,意在王者遵奉。

文宣帝疑惑,於天保六年(555)九月,勅召僧眾與道士對較道術。

 

爾時,道士咒僧衣缽,或舉或轉;或咒方樑,橫豎於地。

眾僧不曾學方術,默無一對。

時,士女喧閙,貴賤移心,皆以道徒為勝。

道士乃高談自誇,矜炫道術,唱言曰:

「神通權現,抑挫強侮。

 沙門現一,我當現二。

 今薄示微術,僧皆屈退,眾人可見。」

帝遂命昭玄統(當時最高僧官)法上與道士較量。

法上曰:

「方術小伎,俗儒恥之,況出世者?

 雖然如此,帝命相拒,豈得無言?

 可令最下座僧對之。」

時,曇顯位居末席,酒醉正酣。

眾僧皆憚,既是上統所遣,不敢有諫。

 

曇顯乃由兩人扶持登座,立而笑語道士云:

「向才誇『現術一之予二』者,深有其理。」

即於座上翹足而立曰:「吾已現一,卿可現二。」

道士皆無言以對。

 

曇顯曰:「向才咒諸衣物飛舉者,試卿術耳。」

即命取僧稠禪師衣缽,請道士咒之,遂皆無動搖。

帝勅十人舉之,不動如故。

曇顯乃輕取彼衣置樑,再請道士咒之,仍定貼無驗。

諸道士等相顧無顏,猶以言辯為勝,乃曰:

「佛家自號為內。

 內,則小也。

 言道家為外。

 外,則大也。」

曇顯應聲曰:「若然,則天子處內,定小庶人矣!」

道士緘口無言。

 

文宣帝在座,目驗臧否。

道徒爾日多捨邪從正,由法上濟度出家。

未發心者,勅令剃度。

自號神仙者,令上三爵臺投身飛行,遂悉委屍於地。

有不從者,斬首,其數非一。

偽妄皆伏,帝乃下詔曰:

「法門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為本。

 祭酒道者,世中假妄;俗人未悟,仍有祇崇。

 酒麴是味,清虛焉在?肉脯斯甜,慈悲永隔。

 上異仁祠,下乖祭典;宜皆禁絕,不復遵事。

 頒勒遠近,咸使知聞。」

於時,境一心奉佛,國無兩事。

 

後,曇顯潛遁人世,不知所之。

 

(唐 道宣《續高僧傳》《廣弘明集》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30 Thu 2015 20:00
  • 曇隱

北齊高僧釋曇隱的故事。】

 

釋曇隱俗姓河內人。

早厭塵俗,常遊佛寺,崇奉戒律。

誦習群經,凡三十萬言。

 

及年滿,受具足戒,從釋道覆聽律,精勵深研。

後,再從釋慧光更學精要,遂為光公之大弟子。

定州刺史侯景,於曇隱敬若神仙,為之造寺,延住供給。

 

後,曇隱濱,闡揚律教。

僕射高隆之加禮殊榮。

 

侯景後又於東為曇隱大衍寺,復請居之。

曇隱乃弘播律宗,五眾師仰,隨問判決,文義雅正。

 

時,另有持律僧釋道樂,行解相兼,人望同美,氣度宏逸,或擬匹配。

中語曰:「律宗明德,唯有。」

其為世重如此。

 

曇隱性樂獨遊,不畜弟子,財物無貯,袒臂終身。

衣缽恆隨,誠同鳥翼;回顧轉身,有如象迴。

時,明律持律者,唯其一人而已。

 

後,曇隱終於鄴城 大覺寺,春秋六十三。

著《律鈔》四卷。

門人成器者,有十餘人,皆宗其軌轍。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9 Wed 2015 20:00
  • 慧勝

南北朝高僧釋慧勝的故事。】

 

釋慧勝交趾人,住仙洲山寺

日誦《法華經》一遍,積年累月。

遁棲林澤,悠閒世外,衣食節約,隨身遊行。

 

慧勝嘗從外國禪師達摩提婆學觀行,一入定,周日乃起。

彭城 劉繢出守南海,聞風遣請,邀與同歸,住幽栖寺

 

慧勝韜光斂彩,常示如愚。

幽居寺中,絕無烹調,唯資乞食,大遵清儉。

久處者,重之;禪學者,敬美。

 

永明五年(487),慧勝移居鍾山 延賢寺

 

慧勝自少及老,心貞意正。

天監年中卒,春秋七十。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8 Tue 2015 20:00
  • 僧韶

南北朝高僧釋僧韶的故事。】

 

釋僧韶俗姓,舊高安人。

幼願離俗,弱年出家,美威儀。

情性溫和,韻調清雅。

好弘經教,擅阿毗曇,名顯州郡。

 

劉宋 元徽之初(473),始來皇邑,住建元寺

寬厚淡泊,不妄交游。

 

後,季紛亂,僧韶閒房自守,狀若無人。

 

南齊開泰,禮教重興,僧俗鑽研仰求,僧韶講經頻仍。

乃令後學知宗,前修改觀;毗曇一部傳化國內,諮聽之徒常有百數。

文惠太子及文宣王 蕭子良雅相欽禮。

 

天監三年(504),僧韶卒,春秋五十八。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7 Mon 2015 20:00
  • 慧明

南北朝高僧釋慧明的故事。】

 

釋慧明揚都 光宅寺,容儀似人,故世以「胡明」稱之。

聽採經論,傍尋書史,拾取大旨,不存文句。

利口奇辯,時人難加。

 

陳文帝560-566)多營齋福,民眾風從,其例遂廣。

眾僧以慧明善具口才,機變不思,凡有唱導,皆推指之。

慧明亦自思才力有餘,即牽引古今,侃侃而談,使聽者欣聞而恐其休也。

 

宣帝 太建五年(573),將事北征。

已遣大都督程文季等領軍淮浦,與北齊對陣。

帝甚憂念,乃於太極殿命龜卜之。

試卦腹紋,倏然長裂。

君臣失色,意為不祥,即請百僧齋。

 

時,僧眾倉卒臨會,未測所由,及行香訖,方述卜意。

慧明即高聲曰:

「卜征龜破,可謂千里路通。

 既是文季前鋒,豈不預期捷?」

時人以為浮飾之言。

 

自四月起,與大戰皆捷。

故下勅云:

「今歲出師,征伐邊地。

 所獲舊土,則江淮二百許城,東西五千餘里。」

 

然,龜腹長紋,號為千里,慧明言驗,宛同符契。

故,慧明承此勢,法業復盛隆。

後不測其終。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6 Sun 2015 20:00
  • 明達

南北朝高僧釋明達的故事。】

 

釋明達俗姓,原康居國人。

童稚出家,受沙彌戒,便護五根,嚴持齋素。

及受具足戒,修行彌峻,恆不臥席,日僅一食。

外嚴威儀,內樹道因。

 

明達廣濟為懷,遊行在務,於 天監年初(502),至地。

 

時,有巴峽居民常行抄劫,州郡徵兵,克期誅討。

明達憫其將苦,心存拯拔,獨往詣賊,慰喻招引,但未說服。

俄而,風雨晦冥,雷霆震擊,群賊驚駭,懇惻求哀。

明達乃教具千燈,祈誠三寶。

籌辦方畢,昏霾立晴,山澤通氣,天地開朗。

居民即從王化,遂使江路肅清,往還無阻。

兵威不設而萬里坦然,乃明達之力。

 

後,明達於路見有豚被縛在地。

聲作人語曰:「願上聖救我!」

明達即解衣,贖而放之。

 

明達嘗於夜中,索水洗腳。

弟子如言為洗,而泥竟不落;重以湯洗,如前不去。

明達乃自以水沖灌其腳便淨,曰:「此魚膏也。」

人更莫測其所從來。

 

後,明達行至梓州 牛頭山,欲建塔寺。

不先訪材石,卻直覓匠工,僧俗莫不怪其言。

時,江水近竭,明達即下求水。

乃於水中得一長材,正堪剎柱,眾即欣然引而豎焉。

至四月中,涪水大溢,木流覆江,木至村岸,都無流走。

明達率眾接取,堆積如山。

隨即創建堂宇,架塔九層,遠近合力,欻然成就。

 

明達三衣皆是粗布,破便治補,寒暑無革。

 

有時明達在定,坐於繩床,赫然火起,眾往撲滅,唯見其處清涼無火。

 

釋僧救者,久患攣躄,來乞治瘥。

明達便授杖令行。

未久,僧救即快步而返。

此等陰德顯濟,功不可識,其例甚多。

 

一日說戒,明達身先眾坐。

有偷盜者,穿牆負物,既出在外,迷悶方所,還來投寺。

明達遂開導而遣之。

 

明達化行楚蜀,如風之偃仆。

故使三蜀百姓,或供齋、或布施、或歸懺、或出家者,不可計數。

 

天監十五年(516),明達始興王 蕭憺荊州

冬十二月,終於江陵,春秋五十五。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5 Sat 2015 20:00
  • 志湛

北魏高僧釋志湛的故事。】

 

釋志湛齊州 山荏縣人,住泰嶽 人頭山 銜草寺劉宋 求那跋摩所立)。

立行純厚,省事少言。

遊諸禽獸,而不驚亂。

誦《法華經》為恆業。

 

宣武帝 永平三年(510),志湛端坐氣絕,兩手各舒一指。

西天竺僧解云:

「若是二果聖人,各舒兩指;志湛舒一指,定是初果。」

人頭山,造塔安之,鳥獸不污。

 

將終之日,天監九年(510),沙門寶誌梁武帝曰:

「北方山荏縣僧,住銜草寺,是須陀洹聖人,今日入涅槃。」

揚都僧俗聞之,皆北向遙禮。

 

(隋 侯白《旌異記》唐 道宣《續高僧傳》宋 本覺《釋氏通鑑》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4 Fri 2015 20:00
  • 法凝

高僧釋法凝的故事。】

 

釋法凝俗姓會州人。

南齊武帝482-493在位)嘗夢遊齊山,不知山在何處,頒天下覓之。

時,會州耆老奏稱:離州城北七里,有臣人山,舊號齊山

武帝即遣人於上立精舍,度僧,給田業。

法凝時為童子,優先得度。

出家後,專心持戒,道德日新。

月六齋日、年三長齋月,齋供不斷。

 

法凝但以坐禪為念,出禪則誦經。

入定,輒動經一月。

百姓爭看而不敢入,唯於窗外遙望。

 

法凝出定猶不食,大德名僧多往勸之。

即復進食,但漸漸微少。

 

代,法凝年七十,於佛像前坐。

初燒一指,後燃及臂,法凝晝夜不動。

臂燃,火焰彌熾,遂及身。

時,居士男女有號哭自搥者,又有頂禮讚歎者。

至身燒盡,唯灰一聚。

眾乃共打理起塔。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3 Thu 2015 20:00
  • 超達

元魏 釋超達的故事。】

 

元魏 滎陽 釋超達,多學問,有知解。

 

時,帝禁圖讖尤嚴,四處搜訪。

有人誣超達有之。

乃被收付於滎陽獄。

 

時,博陵公 苟孤審勘。

超達以實告。

公大怒,以車輪繫超達頸,並嚴守之。

 

超達自知無活路,乃專念觀世音

至夜四更,忽不見車輪所在。

又見守者皆大昏睡,超達便出,將欲遠避。

因久繫獄,腳遂攣弱,不能急行。

 

天曉,虜騎四出追之。

超達見必不免,便伏草中。

騎來蹋草皆倒,雖從超達身邊過而不見。

超達仰看虜面,悉以牛皮障目,乃至誠稱念。

夜中,虜去,超達即脫。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魏高僧釋曇無最的故事。】

 

釋曇無最,俗姓武安人。

(註:曇無多為dharma之音譯,意譯為法,故此處暫以「釋法最」代之。)

諷誦經論,堅持律部。

偏愛禪法,心空寂靜。

博貫道儒,尤明論道。

法最行施獎誨,多以戒律為先。

 

法最曾於邯鄲 崇尊寺說戒,僧眾千餘,皆是常隨學人。

至四月三十日,說戒計數,多六十人。

既無外眾,法最深怪其異。

明旦重計,有人見從邯鄲城西而來者,亦有見從鼓山東面而來者;

皆異倫大德,衣服平正,翔步優雅。

依次勘其戒臘,相比人數多少,洽滿六十。

知乃道合聖心,異人遠來。

 

後,勅住洛陽 融覺寺

寺乃清河王 元懌所立,廊宇充溢,周匝三里。

 

法最妙達《涅槃》、《華嚴》,常以弘法為任。

善於開導,僧徒千人,常修無怠。

 

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見而禮之,號為「東土菩薩」。

嘗讀法最所撰《大乘義章》,常彈指稱善;

並譯為文,寄傳大夏;彼方讀者皆東向禮之為聖人。

 

元魏 正光元年(520)七月二十三日,明帝(時十一歲)請佛、道兩宗上殿。

齋訖,請諸法師與道士論義。

時,清通觀道士姜斌法最對論。

帝問:「釋迦佛老子同時否?」

姜斌曰:

老子西入化,以釋迦佛為侍者。

 文出老子《開天經》。

 據此,明是同時。」

法最問曰:「老子何王而生?何年西入?」

姜斌曰:

「當周定王三年,在楚國 陳郡 苦縣 厲鄉 曲仁里,九月十四日夜生。

 簡王四年,為守藏吏。

 簡王十三年,遷為太史。

 敬王元年,八十五歲,見德陵遲,遂與散關尹喜西入化

 約此明矣!」

法最曰:

釋迦佛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度。

 計自入涅槃,經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

 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經四百三十年,乃與尹喜西遁。

 此年載懸殊,無乃謬乎?」

姜斌曰:「若如所言,出何文記?」

法最曰:「《周書異記》、《法本內傳》皆有明文。」

姜斌曰:「孔子乃制法聖人,於釋迦佛全無記載。何耶?」

法最曰:

孔氏有《三備卜經》,釋迦佛之文言出在中備。

 仁者識同以管窺天,閱覽不弘,何能自達?」

帝勅:「道士姜斌論無宗旨,宜令下席。」

 

帝又問:「《開天經》是誰所說?」

中書侍郎魏收、尚書郎祖瑩至觀取經。

帝令眾臣議之。

蕭綜李寔許伯桃等一百七十人讀訖奏云:

老子只著五千文,餘無言說。臣等所議:姜斌罪當惑眾。」

帝加姜斌極刑。

西域三藏法師菩提流支苦諫乃止,改配徒刑於馬邑

 

法最博學多聞,名揚全國,遂使達儒朝士降階禮敬,譽留《魏史》。

佛法中興,開物成務。

 

後,不測其終。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1 Tue 2015 20:00
  • 法超

南北朝高僧釋法超的故事。】

 

釋法超俗姓晉陵 無錫人,幼而聰穎,篤學無倦。

十一歲出家,住靈根寺

從同寺僧護修習經論,雅有深思,尋究研討,學論歸根。

法超心性柔軟,勞苦非慮;貧無衣食,乞丐自資。

 

後,法超安樂寺 智稱專攻十誦律。

稱公歿後,乃獨步京邑。

 

梁武帝謂律教乃佛法之基,定慧之階,治身滅罪之要。

法超律學之秀,即勅為都邑僧正,庶其影響僧尼,莊嚴威儀。

帝又以律部繁廣,臨事難究,即撰《出要律儀》十四卷,令境依用。

 

普通六年(525),帝遍集住持及名師於平等殿,勅法超講律,帝親聽受。

法超以眾含僧俗,故僅略舉綱要,宣示宏旨。

三旬期滿,遂得四眾移心,朝宰皆悅。

 

普通七年冬,法超卒於揚都 天竺寺,春秋七十一。

天子勅慰,葬鍾山 開善寺墓。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0 Mon 2015 20:00
  • 僧副

南北朝高僧釋僧副的故事。】

 

釋僧副俗姓太原郡 祁縣人。

幼不貪玩,觀察入微;年過小學,德行高尚,鄉黨稱奇。

 

僧副性好定靜,攜糧尋師,無論遠近,訪所不遺。

達摩禪師,善明觀行。

僧副造訪巖穴,言問深博,遂從而剃度。

 

出家後,僧副義無再問,一以貫之,究尋端緒,修學定宗。

後乃周歷講座,備聞經論,並知學唯為己,聖人無言。

 

建武年(494-498),僧副南遊揚都,止於鍾山 定林下寺

美其林藪,意為棲心勝地。

 

僧副行逾冰霜,言而有信;

三衣、六物外,不畜餘物;

應時入村里,僧俗瞻視;

王侯問法,不卑不亢;

宮闈近在咫尺,未嘗謁覲。

 

梁武帝素仰清風,雅為嗟賞,乃命匠人複製其室宇於開善寺,以待之,恐有山林之思也。

 

僧副常散步於門,負杖而歎曰:

「狹陋之室,蓬門甕窗,端坐其間,尚足為樂。

 豈貴廣宅而賤茅屋乎?

 安而能遷,古人所尚。

 何必滯居於此?

 為賞耳目之悅耶?」

乃有心遊岷嶺,觀峨眉

西昌侯 蕭淵藻出鎮蜀郡僧副即附之至

遂使地大行禪法。

 

久之,僧副金陵,復住開善寺

 

先是胡翼山有神人現,以《慧印三昧經》授予村夫何規,又曰:

「可將此經予南平王,為病行齋三七日也。

 若不曉此法,問之於僧副。」

時,以之訪僧副,果是其曾行法。

南平王遂行齋祀,疾便康復。

 

普通五年(524),僧副卒於開善寺,春秋六十一。

葬於下定林之都門外。

 

初,疾篤時,有勸修福者。

僧副急起,厲聲曰:

「貨財延命,離道遠矣!房中雜物皆施四方僧。

 身死之後,但棄山谷;飽於鳥獸,不亦善乎?

 勿營棺墓,以乖我意。」

 

門徒涕淚,不忍從之,欲勒碑旌德。

永興公主素歸信僧副,即啟請東宮著文。

上令湘東王 蕭繹為之,樹碑寺所。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19 Sun 2015 20:00
  • 法申

南北朝高僧釋法申的故事。】

 

釋法申俗姓任城人,祖世寓居青州

法申自幼出家,夙懷儒素,廣學經論,妙思獨遠。

 

有隱士嘲之曰:「新春佳節,良辰美景,何不飲美酒,賦新詩,而終日整歲瞪視四壁?百年俄頃,知得成就否?」

答曰:「乃是平生所好,何論得失?」

頃之,法申大明《成實論》,譽美州縣。

 

劉宋 泰始年初,勅請法申度江,住安樂寺,累當師匠,道俗欽賞。

 

蕭齊建元年中,法申遭本親遠喪,道途迴阻,有礙北歸。

法申因而屏絕人事,終止講說。

 

竟陵王 蕭子良,於永明年中,請二十法師,弘宣講授。

苦相徵屈,辭不獲免。

 

法申淳厚仁惠,不出厲言,安閒守素,不近人世。

蕭梁 天監二年卒,春秋七十四。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僧闍那崛多的故事。】

 

闍那-崛多(Jina-gupta,見註)北天竺 犍陀羅國(Gandhāra,意譯香行國)人。

原居其國首都富留沙富羅(Puruṣa-pura,意譯丈夫城)

剎帝利種,俗姓(Grīvā)

父名跋闍邏娑囉(Vajra-sara,意譯金剛堅),位居宰輔。

崛多,兄弟五人,身居最小,宿植善根,童年便願出家。

二親深識其度,不違其請,遂往大林寺度脫。

其親教師名闍那耶舍(Jina-yaśas,意譯勝名)摩伽陀國(Magadha)三藏禪師,專修禪坐,妙窮定業。

其教授師名闍若那跋達囉(Jñāna-bhadra,或云攘那跋陀羅,意譯智賢)波頭摩國(Padma)三藏律師,遍通三學,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後,孝敬專誠,受教多年,宗旨通曉。

時,天竺聖境靈跡尚存,便隨本師瞻奉朝拜。

 

崛多年二十七時,受戒三夏,師徒同志遊方弘法。

初有十人,一同出境。

路經迦臂施國,其王敦請其師為法主,利益眾生頗周。

 

後,師徒踰大雪山厭怛國

地曠民稀,所須飲食無人營造,崛多遂捨具足戒,竭力供侍。

數經時艱,冥靈所祐,幸免災橫。

 

又經渴囉槃陀于闐吐谷渾等國,雖歷艱危,心逾猛厲。

西魏 大統元年(552廢帝元欽大統年號),至鄯州

出發至此,歷時三年,十人僅餘四人:二師、闍那崛多共同學耶舍崛多(Yaśogupta)

 

北周明帝 武成年(559-560),師徒初屆長安,止草堂寺

既已遂遊化之心,崛多即再登戒壇受具足戒;精誠修道,尤甚往時。

 

師徒既處京城,漸通語;名聞稍遠,時人所欽。

尋被明帝詔入後園,共論佛法。

師徒思欲傳法,無處自展,乃具情上啟。

即蒙別勅,為造四天王寺

此後,師徒乃翻新經及接譯前人未完者,文義咸允。

 

闍那耶舍主譯《佛頂咒經並功能》、《入如來智不思議經》、《大乘同性經》、《大雲輪經請雨品》、《定意天子所問經》、《寶積經》。

闍若那跋達囉主譯《五明論》(非佛經)。

耶舍崛多主譯《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品》、《須跋陀羅因緣優波提舍經》、《十一面觀世音咒經並功能》。

闍那崛多主譯《金色仙人問經》、《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說偈》、《種種雜咒》、《佛語經》。

 

後,譙王 宇文儉,請崛多同行。

於彼三年,任益州僧主,住龍淵寺

 

後,武帝滅佛,下勅追崛多入京,重加爵祿,逼從儒禮。

崛多秉操鏗然,守死無懼,乞求反邦。

帝愍其貞亮,哀而放歸西國。

 

師徒路出甘州,北經突厥,乃被可汗請留十餘年。

二師及同學相繼遷化,崛多因而孤影飄寓,隨方利眾。

 

北齊 武平六年(575),有寶暹道邃智周僧曇等十人同往西域取經,獲本二百六十部。

歷時七載,東向歸國,行至突厥,聞知亡並毀佛法,故亦留彼,乃與崛多同處。

所齎新經,請崛多翻出經題;

勘舊目錄,有異前人,乃慶不虛此行,遂焚香同誓,共契流布。

 

大隋開國,佛法即興。

開皇元年冬(581),寶暹等齎經至京。

帝勅所司訪人令譯。

時,崛多仍住

開皇四年(584),大興善寺 釋曇延等三十餘人翻譯,音義乖越,乃奏請崛多還京。

帝乃別勅追延。

崛多西歸已絕,流滯十年,忽蒙遠訪,欣然與使同至隋國

時,文帝巡幸洛陽,即於彼奉謁。

天子大悅,賜問頻仍,未還京闕,尋勅開譯。

 

新至本眾多,或經或書,且內且外,凡有翻傳必以崛多為主。

皆因崛多言識異方,字曉殊俗,故得自如宣文答辯,不勞傳度。

崛多所述,理會義旨,句合詞體,故文意粗定,銓本便成,筆受之徒不費其力。

 

開皇五年(585),帝勅崛多若那竭多等六人,翻天竺古書及天文書。

七年(587),又別勅崛多兼翻佛經。

至十二年(592),外書翻訖,合二百餘卷。

 

時,那連提黎耶舍已亡,崛多乃專當譯經元匠。

大興善寺,更召達摩笈多,並勅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傳語。

又增置僧休法粲等十大德,監掌譯事,銓定宗旨。

更由明穆彥琮重對梵本,再審覆勘,整理文義。

譯出《佛本行集經》、《大法炬陀羅尼經》、《大威德陀羅尼經》、《月上女經》、《觀察諸法行經》等三十一部。

皆詳括陶冶,理教圓通,文明義結,具流於世。

 

崛多道性純厚,神志剛正,愛德無厭,求法不懈;

博聞三藏,遍學五明;

三衣一食,終固其誠;

仁濟弘誘,非關勸請;

勤誦佛經,老而彌篤;

故,士庶欽重,僧俗崇敬。

滕王 楊瓚遵仰戒範,奉以為師。

 

開皇二十年(600),崛多圓寂,春秋七十八。

 

(隋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註:

闍那崛多,梵音前人多用Jñāna-gupta,但若如此,音譯中文應用「闍若那」,如其教授師名。

費長房《歷代三寶紀》中,其親教師名也用「闍那」,故二人名之前半應相同。

費長房是見過闍那崛多師徒的人。)

Jñāna是「智慧」之意,故其教授師名譯為「智賢」,是正確的。

Jina是「勝利者、仁者」之意,有被引用為佛或阿羅漢之別稱,故其親教師名譯為「勝名」,是正確的。

因此,闍那崛多之前半梵音應是Jina

也因此,古人將「闍那崛多」譯為「至德、佛德」,其前半是正確的。

至於後半的「崛多」,梵音前人多用gupta

但,gupta並非「德」之意,而是「被保護的、被隱藏的」之意;guṇa才是「德」之意。

而要將guṇa音譯為「崛多」之可能性不大。

因此,闍那崛多之梵音應是Jina-gupta,其意譯應是「勝藏」為對。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