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以因果、德育、僧尼居士的故事為主。這些是我閱讀後,稍加整理的記錄,願與大家分享。

 

為保留古文之美,不翻譯成白話文,僅稍做解釋:將古體字改成今常用字,將錯字更正,艱澀難懂之處稍做解釋潤飾。常看古文可提升中文素養,希望大家要有耐心地慢慢看

 

了解因果可以知道「為何會有現在的遭遇」,以及「如何做才能達成心願」。德育可以提升個人品德與名譽,並用來教育下一代。多看偉人傳記可激發效法向上之心。希望對大家有所助益。

 

因果十分細微,絕大多數的人對因果都不甚了解。我研讀了好一段時間,也只懂得皮毛而已。凡夫一直在六道輪迴,不了解因果,必定造惡業,來世就必定到地獄受罰。所以誠心奉勸各位,要多了解因緣果報。

 

此處文章皆來自勸善書籍,轉貼即是助印善書,就有行善功德,完全不用花錢。轉貼除了用貼文章網址或引用的方法外,也可用剪貼的方式(就是複製內容(可編輯)再貼至自己的頁面),或是兼用亦可。文章皆來自可免費流通的善書,沒有版權問題。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個人的生死個人了,自己的因果自己擔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網誌自即日起暫停發文。

原想將古文稍作修改即可,故稱略釋。

但發現有些古文不是增減幾個字即能通順,所以想做較大幅度的改寫。

為求一致,已發之文也將修改;而千餘篇不是十天、半個月能改完的因此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發新文。

特此公告周知。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6 Thu 2015 20:00
  • 法護

南朝高僧釋法護的故事。】

 

釋法護俗姓東平人。

年始十三,便善草、隸書法。

本性廉直,心不貪得。

其師釋道邕,亦有清風,撫其首曰:

「觀汝意氣,必能發揚佛法。」

 

法護受戒後,遭父憂,居喪四載,不預法事。

孝服畢,身羸體瘠,不堪隨眾。

 

後住揚都 建元寺,多講經論,善阿毗達磨。

從其學者,百餘人。

竟陵 文宣王法雲寺豎義齋,以法護為標領;

解釋疑難,每無遺滯,人益歸向。

 

法護不交榮俗,自天子至侯伯,不與一人狎遊。

凡所遊往,必皆名輩,陳留 阮韜阮晦汝南 周顒皆虛心禮待。

 

法護遠有大度,言無浮華,不尚流俗,無營苟利,唯以經教、仁義存懷。

 

天監六年(507),法護卒於住所,春秋六十九。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憑玄嗣不信舍利功德又燒毀佛像,立刻出現惡報。】

 

岐州 岐山縣 華陽鄉 王莊村 憑玄嗣,原本粗獷,不信佛法。

母兄因有舍利從東都來,欲往瞻禮,玄嗣不許往。

母兄不從其語,至舍利所禮拜訖,還家。

玄嗣怒曰:「此有何功德?若舍利有功德,家中佛像亦有功德。」

即取像燒之,看有何靈驗。

母兄救之,已燒下半。

時,玄嗣忽倒,後醒曰:

「忽到一處,似是地獄。

 有大鳥飛來,啄睛啖肉。

 又入大火坑,燒烙困苦。

 以手摩面,眉鬚墮落。

 目看天地,全無亮光。」

親屬傍看,曰:「汝自造罪,無可代者。」

玄嗣不應,但曰:「火燒我心!」並東西馳走。

又似被打之狀,悲慟號哭。

又稱:「懺悔,懺悔!」

日夜唯走,不曾止住。

 

至二月十三日,親屬帶至佛寺。

時,京邑大德行虔法師為眾說法,有百餘僧在。

另有比丘尼數百,及居士五、六千人。

大眾咸見玄嗣在舍利前五體投地,號哭懺悔不信之罪。

又懺犯尼淨行,打罵眾僧,盜食僧果等罪。

 

(唐 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略釋)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僧達摩笈多的故事。】

 

達摩-笈多(Dharma-gupta),又云達摩崛多,意譯法密、法藏。

南天竺人,剎帝利種,俗姓弊耶伽囉(vyāghra),意譯虎。

有弟四人,身為長子,父母留戀,不聽出家。

然,法密以篤愛佛法,深願離俗,即於二十三歲時,至中天竺出家。

年二十五,受具足戒。

其親教師名佛馱笈多(Buddha-gupta),意譯覺密。

教授師名舊拏達多(Guṇa-datta),意譯德施。

另一教授師名為普照,通大、小乘經論,咸能講誦,常行乞食,恆修禪觀。

法密受大戒後,仍住三年,從師學問;師之所得,略窺一二。

 

後,普照受請於吒迦國王,法密即從師至彼停一載。

師還本國,法密更留四年,遂歷諸大、小乘國及佛寺,倍增見聞。

時,北方商人常至彼國,曾談及東方有支那國

法密雖聞傳述,不甚明信,未生來心。

 

後以志在遊方,情無所繫,法密與伴遂往迦臂施國

留此二年,遍歷諸寺,備觀所學。

其國乃是北路之會,雪山北方商旅咸至其境。

於商客所,法密與伴又聞支那三寶興盛,即欲來此,利眾弘經。

 

法密一行便踰雪山,至沙勒國

同伴一人還本邑,餘三人住王寺兩載,為彼僧講論。

又至龜茲國,亦停王寺二年,仍為彼僧講論。

其王篤好大乘,多所開悟,旦夕造訪,有挽留之心。

然,法密心繫東夏,無心停留,即密與一僧至烏耆國,在阿爛拏寺講論。

又經二年,漸至高昌,客遊諸寺。

其國僧侶多學言,法密雖停二年,無所宣述。

 

後至伊吾,停一載值難,避地西南。

中路純砂,水草俱乏,法密將所齎經論暫置路旁,越山求水。

然,求水不得,徒增勞頓,便專誦觀世音咒;夜忽降雨,身心充悅。

時,欲回原路,茫然迷失,乃任前行,遂達瓜州(即今敦煌)。

法密遠慕大國,跋涉多年,同伴或留或歿,獨自到此勝地,悲喜交集。

 

開皇十年(590)十月,法密蒙旨入京,供給優渥。

未久,法密略悉言,奉勅翻經,乃移住大興善寺,共闍那崛多(註一)翻譯。

凡出十八部經(註二):《五千五百佛名經》、《佛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出生菩薩心經》、《商主天子經》、《四童子經》、《大乘三聚懺悔經》、《大威德陀羅尼經》、《大方等大雲請雨經》、《大集譬喻王經》、《大集賢護菩薩經》、《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無所有菩薩經》、《發覺淨心經》、《移識經》、《觀察諸法經》、《諸法最上王經》、《諸法本無經》、《護國菩薩經》。

 

法密所誦大、小乘論皆是深要;

後,宣解其旨,令此地舊學頻除久疑。

 

法密慈恕立身,柔和成性,儀容莊重,氣節清高。

性好閒居,簡約俗務,寡薄嗜欲,杜息希求。

不曾忤顏於賤品,輕心於微類。

遂使未睹者傾風,暫見者欽敬。

 

煬帝定鼎東都605),勅於上林園設翻經館。

時,闍那崛多已亡,法密身居譯首,惟存傳授,所有覆疏,務存綱領。

大業年間(605-618),譯出經論十部(註二):《藥師如來本願經》、《法炬陀羅尼經》、《起世經》、《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緣生經》、《緣生論》、《攝大乘論》、《菩提資糧論》、《金剛般若論》。

皆義理允正,稱經微旨。

 

武德二年(619),法密終於洛陽

釋彥琮曾參與傳譯並為之作傳。

 

(唐 道宣《續高僧傳》略釋)

 

註一:「崛多」與「笈多」之原文相同,當時或為區分二人,特用異字。

註二:依靜泰《眾經目錄》。

文章標籤

Guo_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